日前,考古工作者在對河北黃驊市一處唐代煮鹽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過程中,再次發現兩口鹽井,連同現場發現的鹵水溝、攤場、淋鹵坑、鹽灶等大量遺跡,組成了一個較完整的煮鹽流程,再現了千年前的手工制鹽技藝。
新發現的兩口鹽井位于遺址東北部,井口直徑約2.5米,井壁由條形磚砌成,磚面已被草木灰染成黑色。井口處發現大量草木灰和紅黏土堆積物,井底發現部分殘木架、葦織物等。算上2016年12月份發現的一口鹽井,這處遺址已發現3口鹽井。
據考古人員介紹,這些鹽井均為唐代遺跡,建造年代可能稍有先后,但是緊密關聯。鹽井于近海地下鹵水豐富處建成,目的在于汲取地下鹵水,為煮鹽作坊提供必需的生產原料。多處大口徑鹽井的發現,表明唐代的制鹽規模和產量已經達到相當程度。
根據現場發現的制鹽遺跡,考古專家推測其工藝流程基本可為四步:先從鹽井中提取地下鹵水,經鹵水溝導流至刮鹵攤場;刮鹵攤場用草木灰鋪成,鹵水與草木灰發生化學反應,并經過日曬結成鹽土;再把鹽土刮起放進淋鹵坑淋濾,從而得到含鹽量或濃度更高的鹵水溶液;最后把淋濾和沉淀的鹵水轉移到鹽灶邊的儲鹵坑中,再上灶煎煮成鹽,煮鹽的鹽盤應該是銅或鐵制的。對古代鹽業生產和發展有深入研究的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考古系教授王青說,黃驊唐代煮鹽遺址的發現印證了古代文獻記載的“淋煎法”傳統制鹽工藝。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