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河郵路美,皆因沖鋒人”,這一句暗藏了“美沖”的打油詩,是湖北省恩施市新塘鄉的父老鄉親對張美沖的盛贊。作為雙河郵政所一名普通投遞員,張美沖常年扎根高寒山區,以傳信送報為神圣使命,用滿腔熱情、滿心真情構筑了深山7000多名村民與外界的信息橋梁。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最美郵遞員,這些榮譽稱號是對張美沖堅守奉獻最好的肯定和褒揚。
張美沖行走在山崖郵路上
一根拐杖一雙腳 一個人的“長征路”
今年53歲的張美沖,迎來了職業生涯的第20個年頭。飽經風霜的面頰雖然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但依舊精神十足、能量滿滿地往返于大山深處,那條屬于他的“漫漫郵路”。
回憶起當年剛剛踏上這條郵路的情景,張美沖仍然記憶猶新:“我是1997年1月1號開始投遞工作的。那年,跑我們村的郵遞員因為收入低、條件差,不愿再干了,要外出打工,聽到這個消息,我就自告奮勇向郵政局申請,接下了這個活,沒想到這一干就是20年。”
張美沖負責的郵路主要由5個行政村組成,全程108公里,往返三日班基本靠步行。其中,要經過當地人聞之膽寒的“扯根坡”,此外,還要涉水蹚過10多條河流。那些小路有的兩邊是高聳的山脊,有的是幽深的河溝,趕上冰雪濕滑時,如果一不小心摔下去就會性命難保。
一圈下來就是三天時間,張美沖的臉上、手上,全是被荊棘劃出的道道血痕。他早就記不清自己一路上摔了多少跤,只知道回到家后,全身酸痛,雙腿像灌了鉛似的,動也不想動。“說實話,我也是山里人,生在大山長在大山,走過不少山路,吃了不少苦,但我完全沒有料到,這條路這么難走,這么險。說是路,其實很多地段根本沒有路。”除了路不好走,張美沖還有“被攻擊”的危險。有次去太山廟村送郵件,天黑路滑,走到村民家門口的時候,一條大狼狗猛地躥了出來,把他狠狠撲倒在一米多深的田坎下。他本能地伸出右手一擋,虎口處及中指關節處瞬時被咬破兩個大口子,鮮血直流。幸好狼狗主人及時趕來,才避免了更大的傷害。
張美沖徒步在崎嶇泥濘的郵路上
這份工作又辛苦又危險,工資待遇也不高,張美沖最初也動搖過。雖然內心有些猶豫,但他還是決定再堅持一下:“我是黨員,得有責任心,難事要沖在前面嘛!”在被狼狗咬傷幾天后,右手裹著紗布的張美沖走進木栗園村一位村民家送郵件,張美沖還沒說話,那位村民就遞來了一根拐杖說:“這是我用野山藤做的,很結實,山里狗多,這支拐杖就給你防身吧。”
那一刻張美沖心頭一熱,“山里人不會表達,不會說什么漂亮話,但是我這心里真熱乎。”也是在那之后,他再也沒有過想要放棄這份工作的念頭了。
為了防止拐杖磨損,張美沖找鐵匠在拐杖一端裝上了鐵矛頭,而這根拐杖也擁有多重功能——打狗棒、驅蛇棍、登山杖……它可以支撐張美沖長途跋涉時的身軀,在過河時,探測水深;在郵包帶勒痛肩膀時,成為挑郵包的“扁擔”。
張美沖路途中消除勞累的方式之一:掬一捧溪水洗洗臉。
在日復一日的往返中,拐杖的矛尖被磨掉許多,矛頭圓潤而光亮,曾經粗糙的拐杖,也被他的雙手磨得光亮無比,像上了油。張美沖就是這樣,拄著拐杖,背著兩個大郵包,佝僂著身子,孤獨地行走在險峻崎嶇的山路上,穿梭于灌木荊棘叢生的密林中,跋涉在幽深偏僻的河溪里,為郵路上的老百姓送信送報、捎帶物品……為保證村民的郵件及時送達,張美沖每兩天送一次郵件,日均行程40公里,以每年300天來計算,他每年的行程達到1.2萬公里,相當于每年走一個兩萬五千里長征。每天進山送郵件,遠遠地看到張美沖,老鄉們都會親切地喊一聲,拐杖哥來了!這是他最欣慰、最期待聽到的聲音。
拐杖“變成”摩托車 見證脫貧新光景
2013年,湖北省總工會在張美沖工作的單位掛牌成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服務于五個村和兩個居委會,5844戶17000多人。這個工作室成為雙河郵政所員工提高技能、創新工作的特殊平臺。近年來,全國上下吹響了“扶貧攻堅戰”的號角,在政府幫扶下,郵路上的幾個村子,修起了水泥路,木栗園村2015年完全通車、河溪村2016年全面通車,張美沖的那根拐杖也被放了起來,取代它的是一輛摩托車。
“路修好了,我能更快的把信件和包裹送給鄉親們。這個變化真的是太大了!”張美沖感慨到,“我服務的郵路,現在已經擺脫泥濘的狀況變成了水泥路,我也用摩托車代步,更快更方便了,雖然有些地方目前還是土路,但是可以通摩托車,對比以前的狀況,那真是好太多倍了!”
張美沖騎摩托車開展工作
勞模創新工作室在張美沖的帶領下,啟用“傾心精準扶貧、開農家壩壩會”的營銷模式,將郵政工作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針對鄉親們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做好服務。尤其是在精準扶貧的幫扶問題上,張美沖和同事們幫著鄉親們想了很多好點子。他們看到了新時代互聯網發展的巨大前景,想著可以把村里有特色的農副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不僅能增加鄉親們的收入,幫助大家脫貧致富,還能讓山里的“味道”飄到全國。
張美沖(左)和同事一起為鄉親們打包銷售的山貨
有點子,有平臺,有行動。勞模創新工作室緊扣“互聯網+”新思路,以新媒體、大電商為創新發力點,在每個村建起了信譽好、積極性高的電商中心,通過電商交易平臺和郵政物流鏈,將農村小市場與外面大世界相連接,解決了農戶有產品無渠道銷售的難題。勞模創新工作室每年為百姓向外銷售藥材、臘肉、蜂蜜、核桃等農副產品,為百姓增收近百萬元。
百姓白天要忙農活,張美沖和同事們就利用晚上的時間,走村串戶把百姓邀約到一起,給他們宣傳精準扶貧政策,講解辦理郵政業務的便捷方法,探討脫貧致富的門路。用張美沖的話說:“我這么多年走這條郵路,對每家每戶的情況都很熟悉。能幫上忙,看著他們一點點好起來,我就覺得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真的很值得。”
情定郵路20載 堅守奉獻為鄉親
20年的風雨郵路,讓張美沖成為鄉親們期盼的通信員、依賴的誠信人、交心的好朋友。對于張美沖來說,20年的堅守,是一份責任、一個承諾、一種情感。
張美沖告訴記者,支撐他堅持下來的,是鄉親們的信賴和認可,“我和鄉親們已經有親人一樣的感情了,彼此之間都舍不得,也少不了。所以我們這個工作室除了幫著大家想點子脫貧,也盡最大的努力幫助這些村莊里需要幫助的鄉親,尤其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張美沖(左)給村民王戌芝(右)講解幫扶計劃
新塘鄉木栗園村六組的王戌芝身患殘疾,獨自帶著兩個孫女住在小瓦房里,生活很是拮據。張美沖和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同事們積極向政府反映王戌芝家的現實情況,為其爭取扶貧政策,幫她修建房子,還幫她制定了養殖產業發展規劃,養了蛋雞250只、雜交雞100多只,現在王戌芝家的年收入達到了3萬元。“感謝他們給我提供各種信息和扶持,我現在的生活條件變好了,居住環境也改善了,全靠勞模工作室!真的謝謝他們!” 說起現在的生活變化,王戌芝滿是激動和感恩。
從泥濘小道變成寬廣大道,由張美沖一個人的奉獻堅守,到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同事們一起助力,這條山崖郵路處處都是景色。
20年日出日落,張美沖在這條郵路上灑下無數的汗水和淚水;20載春去秋來,張美沖在這條郵路上收獲滿滿的感動和信賴。當問到張美沖,想沒想過退休后的生活時,他停頓了一下,搖了搖頭,“我沒想過退休,如果到了退休年齡要離開崗位,我還是希望能在我堅守了半輩子的郵路上做點什么,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只要能幫到鄉親們就好。”
頭條 22-01-21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20
頭條 22-01-18
頭條 22-01-17
頭條 22-01-13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11
頭條 22-01-06
頭條 22-01-05
頭條 22-01-05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31
頭條 21-12-29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7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3
頭條 21-12-22
頭條 21-12-20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7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5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14
頭條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