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全球經濟多事之秋,不少貿易大國進出口數據跌聲一片。分析人士稱,全球貿易 " 壓力測試 " 已經開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中國,7 月進出口總額以人民幣計同比下降 8.3%,其中出口降幅達 9.2%,進口降幅為 6.9%。在中國前幾大貿易伙伴中,前 7 個月唯有東盟與中國貿易額繼續保持增長。
日本 7 月出口額較去年同期下降 0.3%,系 2021 年 2 月以來首次同比下滑;進口同比下降 13.5%,創下 2020 年 9 月以來最大降幅。7 月,日本貿易逆差高達 787 億日元,而 6 月為順差 430 億日元。
作為全球經貿 " 金絲雀 ",韓國 7 月出口額同比縮水 16.5%,連續 10 個月下降。分區域看,韓國對美國、歐洲、中國、東盟等主要地區的出口普遍減少。從早期數據看,8 月出口頹勢也未有明顯改觀,前 20 天的日均出口同比下降 10.7%。
德國 6 月對非歐盟國家出口額為 598 億歐元,環比下降 1.1%;進口額為 526 億歐元,環比下降 3.7%。有分析指,三年多來,德國出口行業 " 從未像現在這樣糟糕 ",外貿不再是德國經濟增長的堅實支撐,反而成為阻礙因素。
貿易大國集體遇冷,主要緣于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疲軟,海外需求整體低迷。
據世界銀行 6 月發布的報告,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預計為 2.1%,較 1 月預測上調 0.4 個百分點,但仍低于 2022 年的 3.1%。除個別經濟體外,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整體增長乏力,仍處于不穩定狀態。世界銀行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英德米特 · 吉爾直言," 世界經濟正處于險境 "。
美國一再推行 " 去風險化 " 政策也使正常貿易往來受阻。如韓國出口主力產品芯片近期出口額顯著縮水,就和芯片市場在美國 " 脫鉤斷鏈 " 策略下不景氣直接相關。
外需疲弱對各主要經濟體而言,無異于一場 " 壓力測試 ",會進一步拉開各國貿易實力差距。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稱,在全球經貿整體不景氣情況下,能脫穎而出者才是真正有競爭力的貿易強國。
他表示,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尤其重要的是代表技術發展方向的新興產業增長狀況和全球份額。考慮到中國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 " 新三樣 " 產品近期出口增長迅猛,中國外貿前景可期。
在梅新育看來,今年中國出口增速可能較往年相比下降,但占全球市場份額仍可保持穩定,甚至有可能進一步提升。
來源 | 中國新聞網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3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
頭條 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