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月 16 日,在經歷了兩大政治派別武裝沖突后,安全人員在的黎波里警戒。
【資料圖】
卡扎菲政權被推翻 12 年之際,利比亞戰事又起。控制的黎波里中部與東部的特別威懾部隊 14 日扣留 444 旅指揮官馬哈茂德 · 哈姆扎之后,這兩股廣義上同屬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陣營的武裝組織刀刃相向,釀成數月來最嚴重沖突。據當地媒體 16 日報道,14 日晚發生在的黎波里的武裝沖突已造成 50 人死亡,146 人受傷。
總體看來,此次浴血廝殺可謂利比亞政治分裂痼疾的又一次集中爆發,凸顯了后卡扎菲時代的失序之殤。
復雜的局勢后面是歷史與現實困境
自 2011 年卡扎菲政權被推翻后,利比亞陷入動蕩。得到聯合國承認的民族團結政府與支持它的武裝力量控制西部部分地區,國民代表大會則與 " 國民軍 " 結盟,與民族團結政府在利比亞境內形成割據對峙之勢。在聯合國斡旋下,利比亞沖突雙方 2020 年 10 月在瑞士日內瓦簽署停火協議,并于當年 11 月在突尼斯舉行的政治對話期間就 " 通往選舉的路線圖 " 達成一致。此后由于種種因素,利比亞議會和總統選舉被無限期推遲。
利比亞的政治局勢復雜而棘手,其背后既有歷史遺留的深層痼疾,也有近期積累的現實矛盾。
從歷史視角來看,利比亞民族整合的主要挑戰在于,現代國家觀念與公民意識的形成長期滯后。
一方面,利比亞的分裂歷史對當代統一政權的建立頗為不利。利比亞東部的昔蘭尼加、西部的的黎波里塔尼亞、西南部的費贊之間由于地勢阻隔而長期分立,直至二戰后受大國博弈的影響,才在聯合國的 " 撮合 " 下偶然組成國家。但各自為政的歷史傳統與四分五裂的地緣政治格局給當代利比亞的國家建構埋下了動蕩隱患。
另一方面,家族與部落意識的根深蒂固是影響利比亞政治現代化的重要因素。作為民族共同體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歷史類型,基于共同祖先認同形成的家族和部落聯系始終是利比亞現代政治環境的基本色調,以至于超越血緣關系的 " 想象共同體 " 與民族國家歸屬感遲遲未能建立。
▲ 8 月 16 日在利比亞的黎波里拍攝的一輛在艾因扎拉區沖突中被燒毀的車輛。
從當前形勢來看,利比亞政治對話面臨的最大難題在于,國內外主要行為體大多缺乏通過妥協與和談打破僵局的意愿。
國際層面,作為大國角逐場,利比亞難以擺脫 " 域外大國決定本地走向 " 的命運。西部民族團結政府背后的土耳其和卡塔爾,及東部國民代表大會背后的俄羅斯、埃及、阿聯酋等通過金元輸送、人員培訓、情報分享乃至直接出兵等方式扶植代理人,改變當地的政治力量平衡。值得注意的是,維持利比亞軍閥混戰的局面,事實上為不少域外大國染指當地石油資源與部署海外軍事力量提供了空間,這也讓該國的民族和解問題變得格外復雜與艱難。
國內層面,無論是獲得聯合國承認的民族團結政府,還是與軍事強人哈夫塔爾關聯甚密的國民代表大會,均不情愿做出政治讓步,毋寧維持 " 兩府并立 " 與 " 自說自話 " 的亂象。而武器交易的猖獗與域外勢力的干預,則為沖突各方提供了 " 談不攏就打 " 的底氣,由此造成各方協商空間的擠壓與共識意識的難產。
值得注意的是,常年的分裂割據與國家權威的長期缺乏,為依附于東西兩府的諸多民兵武裝提供了滋生蔓延的政治機會。在國內外各方的金元與武器支持下,此類組織迅速擁兵自重,為利比亞原本動蕩的政局增添了新的不確定因素。
▲ 沖突區域的地面上散落著彈殼。
" 民主藥方 " 失靈留給利比亞無解的動蕩
時下,盡管的黎波里的街頭烈日炎炎,但黎明百姓正經受著 " 阿拉伯之冬 " 帶來的徹骨寒意。
回想 12 年前,當卡扎菲在 " 爭取民主 " 的旗號下遭射殺,西方政界與學界力推制度移植,將空降 " 科學的制度設計 " 作為終結利比亞戰亂與開啟國家重建的不二法門。3 年前,對峙多年的東西勢力終于決定共同籌建新政府,同意通過選舉實現權力更替,宣告兩輪利比亞內戰結束,曾一度締造 " 利比亞之春 " 雖然遲到但還是臨近了的美好幻象。但此后不久,當的黎波里與圖卜魯格終因權力爭斗而放下虛與委蛇的假面,也就在事實上意味著 " 民主解藥 " 的失靈。而廟堂失序的結果,勢必意味著江湖紛起,諸如 444 旅、特別威懾部隊的各路草莽蠢蠢欲動。
比政局惡化更令人擔憂的,恐怕是民眾信心的喪失。從利比亞各城各鎮此起彼伏的抗議浪潮,到青年一代的參政熱情驟降,這一切都證明一旦草創的民主程序無法順利運轉,民眾只會對制度本身感到失望乃至絕望,以至于民主化進程可能還未及展開就已深陷危機。
有消息顯示,目前利比亞東西政權均譴責了此次沖突,且交火雙方也表達了平息硝煙的意愿。利比亞內政部 16 日在社交媒體上說,在各方調停下,沖突雙方已于 15 日停火。但事實上,鑒于各方均缺乏達成共識的意愿或一統江山的實力,短期內任何和談恐怕都難以在實質上扭轉乾坤,兩府之爭與各大陣營的 " 內訌 " 恐怕仍會是一種常態。
對于利比亞民眾而言,在俄烏沖突引發糧食供應困難的背景下,本土局勢動蕩將讓原本脆弱不堪的民生環境加倍惡化。在利比亞超過 600 萬人口中,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正深受糧食危機的沖擊,五分之一的民眾面臨忍饑挨餓與營養不良。近期武裝沖突造成的基礎設施破壞與石油出口間歇停止,則會從物價上漲與收入銳減兩個方面帶來雪上加霜的負面效果。
對于地中海近鄰而言,利比亞政局動蕩引發的外溢效應也可能造成新一輪地緣政治風險。無論是恐怖主義擴散風險,還是武裝沖突造成的難民外逃,恐怕都會給正在飽嘗歐債危機 2.0、東歐難民潮等苦果的地中海北岸國家帶來新的挑戰。
作者:張楚楚(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中東研究中心副主任)
編輯:劉暢
圖片:新華社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頭條 23-08-19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