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楊錦強
(資料圖片)
海報設計 / 伍巖龍
如今的惠州羅浮山,重巒疊嶂,泉水潺潺,草木蔥蘢,滿眼皆綠,森林覆蓋率超 97%,成了 " 物種基因寶庫 "。鮮為人知的是,新中國成立前的羅浮山,曾一度淪為荒山禿嶺,森林覆蓋率低至 20%。
羅浮山能實現從荒山禿嶺到蒼莽林海的 " 蝶變 ",得益于一代代護林人接續奮斗,從曾經的采種育苗、植樹造林到如今的管護,他們見證了羅浮山生態發展,也在惠州大地上續寫著 " 塞罕壩精神 "。惠州守林人徐益成一家是羅浮山 70 多年生態環境變化的參與者與見證者," 四代同林 " 成了一段動人的佳話。
植樹造林巡山防伐修復生態
1953 年,廣東省農林廳創辦廣州龍眼洞、增城大埔、東莞樟木頭、博羅羅浮山四個造林站。1954 年,博羅羅浮山造林站開始運作。1958 年,徐益成的爺爺徐如托從梅州五華來到羅浮山,成為了羅浮山的第一代護林員,肩負起植樹造林、修復羅浮山生態的重任。
" 我爺爺剛來時,羅浮山還是光禿禿的,每天早出晚歸,一天的工作就是帶上飯、拿起鋤頭上山種樹。" 徐益成說,當時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道路出行不便利,加上山路陡峭,樹苗又基本靠人工扛上山,那一代護林員的工作又危險又辛苦。
在 " 林一代 " 的努力下,纖細的樹苗慢慢長大成林,羅浮山在 20 世紀 70 年代逐漸 " 綠起來 "。當時周圍村民經常到林區割草、砍伐生松枝,盜伐林木事件時有發生。林場只能不斷充實工區隊伍,加強巡山護林。
1978 年,徐益成的父親徐尋芳退伍成為了一名巡山護林人員。" 為了防止偷伐,每天與四五個同事組成小隊上山巡查。" 徐尋芳回憶,由于伐木者常在夜間行動,護林員就直接住在山上,守在下山必經之路,有時候幾周都不下山。
從 1978 年到 2013 年,徐尋芳一直在一線當護林員,巡山、護林、防火……風雨兼程二十七載護林守綠,當真是 " 綠了青山白了頭發 "。
" 逐綠 " 家風一脈相承
徐益成從小就在林場生活,早已習慣與林業打交道,高考后不假思索便選擇了廣東省林業學校,畢業后進入羅浮山林場工作。在林場工作近 30 年的徐益成,如今已成為專業的林業工程師,跑遍了羅浮山的所有角落。現在除了在辦公室整理林業材料外,他還要做好有害生物防治、防火林帶建設、動植物調查工作。每次進山管護,他總是沖在前面。" 相比在辦公室,更希望上山巡查,現在一天不上山全身都不自在。" 徐益成笑著說。
同樣,徐益成的孩子徐文祥在祖父和父親的耳濡目染下,也毫不猶豫報考了惠州學院風景園林專業。今年已畢業正準備考研,心儀的學校是華南農業大學。他希望以后利用所學知識,讓林業資源成為風景,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 雖然我們這一行很辛苦,但看到兒子的林業志向,我們選擇全力支持他。" 徐益成說道。徐家四代扎根林業," 逐綠 " 家風一脈相承。日前,廣東省婦聯揭曉 2023 年廣東 " 最美家庭 " 名單,徐益成家庭獲評 2023 年廣東十大 " 最美家庭 "。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圖片 | 受訪者提供
責編 | 鄭宗敏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8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