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野生動物尤其是瀕危野生動物的多樣性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標。普氏野馬是有著6000萬年進化史的野生動物“活化石”,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瀕危大型野生動物。受盜獵和環境因素影響,這一物種在我國曾瀕臨滅絕。
(資料圖)
1985年,我國啟動了“野馬返鄉計劃”,引進國外野馬,在新疆、甘肅成立繁育基地,逐步恢復和重建普氏野馬野生種群。2010年、2012年,在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先后放歸了28匹野馬。經過十余年的生態保護和自然繁育,截至今年七月底,保護區的野馬數量達到102匹,其中最小的還沒足月。
再過一個月,也就是9月中旬,保護區將把10個種群的40匹野馬,從現在的半散養區域轉場到30公里外的純野外環境,真正實現自然放歸。
關注普氏野馬放歸自然:野馬返鄉 40年只為回家
從1985年我國啟動“野馬返鄉計劃”,再到下月中旬啟動野馬“回歸自然”行動,近四十年的時間,林業工作者堅持這一件事就是讓野馬回家。我國的野馬如何到了國外,又是什么時候回國的,回國后經歷了哪幾個步驟?通過一個短片來了解。
在位于騰格里沙漠南緣的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66歲的李巖盡管已經退休多年,但仍然會不定時地到原單位看看,最讓他割舍不下的就是中心繁育的這些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原分布于我國新疆和甘肅地區,1878年,外國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野馬并獲取了標本,普氏野馬因此得名。隨后,普氏野馬被獵捕到國外,加之生態環境惡化、戰亂、經濟活動加劇等原因,野馬的分布區和種群數量銳減,最終于上世紀中葉在野外滅絕,目前僅存的野馬也都是流失國外野馬的后代,長期處于人工飼養環境。
1985年,我國啟動了“野馬返鄉計劃”,先后數次從英國、德國和美國引進普氏野馬,到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和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進行繁育保護,逐步恢復和重建普氏野馬野生種群。
野馬剛到達中心時,由于缺乏相關材料和經驗,繁殖規律、飼養管理、疾病預防,所有的流程只能靠工作人員自己摸索總結。
近些年,隨著技術的進步,中心安裝了全景監控系統,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監測,也可以捕捉更多野馬生活的細節。
2010年9月,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繼新疆卡拉麥里自然保護區后的第二個普氏野馬放歸基地。2010年和2012年先后兩次自然散放普氏野馬28匹。十多年來,野馬繁育數量持續增加,截至今年7月,保護區野馬達到102匹16個種群。
為實現原林業部制定的“野馬返鄉計劃”路線圖最后一公里——自然生活,今年9月中旬開始到2025年,甘肅省符合條件的普氏野馬將分三個步驟陸續放歸自然生活。
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保護監測科科長 竇英杰: 具體在2023年,把現在現有西湖(保護區)的102匹野馬,不帶幼駒的種群先放歸掉;2024年的時候,把剩余的野馬種群全部放歸到大小馬迷兔這一帶;到2025年的時候,我們把甘肅瀕危動物中心的部分野馬,還有瓜州(安西)極旱荒漠保護區的全部野馬放歸在我們這兒。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