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社部 6 月消息,我國博士后制度經過 38 年的發展,截至當時已累計招收博士后約 34 萬人,設立近 7700 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其中,2022 年招收人數創新高,達 3.2 萬余人。
事實上,如今的博士后似乎已成為半個 " 學歷 ",而且在人才就業和相關待遇的問題上扮演著一個微妙的角色。
【資料圖】
情非得已
博士的求職競爭日趨激烈,高校門檻今時不同往日。
今年 6 月,某京校 2023 年專職輔導員崗位擬聘用名單公示,包括兩位人大博士,其中一位還是出站博士后。
而有些高校科研崗更是直接明確招聘需求——只要 35 歲以內的博士后。
圖源:青塔人才網某西部 211 招聘公告
眾多博士歷經坎坷畢業,仍求職無門,進不去自己理想的學校,不得不加入逐漸 " 學歷化 " 的博士后行列," 曲線救國 " 跨過高校門檻。
但兩三年出站后,高校市場提供的就業機會真會比剛畢業時的好嗎?也不一定。
用時間換 offer,本來就是在賭:時間能跑贏內卷進程。
此外,博后基本都處于而立之年,經濟、工作壓力更為凸顯," 臨時學術民工 " 的代稱一針見血直指博士后的尷尬處境:不穩定,且貧窮。
塔子曾關注到國內 Top2 的博士后招聘公告,基本年薪標準為 12 萬 / 年。據網友評論區曝料,Top2 都是這個薪資水平,因為" 越好的學校錢越少,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
圖源:青塔人才小紅書
" 現在感覺,博士后更像是找到好工作的標配。" 一位去年剛進入 211 博后流動站的博士后在采訪時說道。
越來越多的高校只招聘出站博士后,一些地方在人才引進補貼方面對博士后也有著較大傾斜,比如杭州市為出站留杭的博士后人才給予 40 萬元的人才補貼,沒有博士后經歷的人才能獲得的補貼僅是前者的 1/4。
行業標配,就一下子又把所有博士都架了起來。" 扶我起來,我還能繼續做站博士后 "!
擴招擴設
早在 2020 年 3 月,科技部在印發的《關于科技創新支撐復工復產和經濟平穩運行的若干措施》中提出,要擴大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在國家科技計劃支持的項目中,擴大博士后崗位規模。
圖源:科技部
2021 年,教育部等六部門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為 " 全力支持青年教師成長,培育高等教育事業生力軍 ", 鼓勵高校擴大博士后招收培養數量,將博士后人員作為補充師資的重要來源。
去年 9 月,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指出,要提升高端緊缺專業教師隊伍的儲備和支持,推動高校擴大博士后招收培養的數量,將博士后人員作為補充師資的重要來源。
從為了提高就業,到培育國內高教主力,在國家多重政策的鼓勵下,高校教師逐漸 " 博士后化 "。
其實不止高校,產業界對博士后的需求也開始走高。
由于科技發展迅速,企業為了提高自主技術創新能力,紛紛申請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最強地級市 " 蘇州今年公布,新增 16 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獲批數量在江蘇省位居第一。
同時,蘇州人社力爭實現 5 年內引進不少于 2000 名優秀博士后,完成不少于 2000 個高水平博士后科研項目的目標任務。
圖源:蘇州市人民政府
高校和企業的雙重需求,對廣大博士來說,是壓力,興許也是機遇。
待遇跟上
近日,2023 年度 " 博新計劃 " 擬入選名單即將公布。
該計劃自 2016 年開始實施,擇優遴選一批應屆或新近畢業的優秀博士,專項資助其 60 萬左右(兩年)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爭取加速培養一批國際一流的創新型人才。
從金額上來看,中了博新的,基本生活條件能得到很大改善。
但從概率上來看,入選計劃又堪比千人擠獨木橋。
據中國博士后管理辦公室統計數據顯示,2016 年進站 18244 人,2022 年進站 32340 人,資助率從 1.1% 提升到 1.2%,基本保持不變。
因該計劃的競爭難度,有網友甚至調侃," 博新計劃 " 可以稱得上小優青,是個小帽子了(咱可不唯帽子!)。
圖源:青塔
今年 3 月,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戚益軍提交了有關博士后的提案:建議將博士后科學基金融入博新計劃,并大幅提高博新計劃的資助規模,使 5%~10% 的進站博士后(約 3000~6000 人)可獲得博新計劃的資助,并將資助改為 3 年 75 萬元,主要用于博士后的個人待遇。
另外,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在 4 月發布 2023 年度預算,其中 2023 年博士后日常經費增加 22140 萬元,增長 18.93%。
同時,博管會還公布了博士后基金項目的績效目標表,在產出指標中,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資助人數為 ≥450 人,特別資助人數 ≥1100 人。
7 月底,2023 博后特別資助已正式公布有 1192 人入選,因此今年博新計劃基本能確定擴招至少 50 人。
圖源:博管會
雖日常經費有增加,相比于每年持續快速增長的進站人數,上述的擴招量顯得有些聊勝于無。
但很多地區針對當地博士后也啟動了相應的資助項目,在一定程度上補足了國家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覆蓋面小的問題。
近期,上海、山東、湖北等地的博士后資助項目陸續開始申報。這便可以讓更多的博士后得以改善基本生活,從而心無旁騖搞科研。
目前看來,一段博士后經歷盡管不是必要的,但好像的確開始變成一份好工作的標配。
只是相應配套待遇也得跟上,讓選擇這條道路的博士能走得更從容。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7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
頭條 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