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PC 領域," 超頻 " 幾乎是伴隨著計算機普及就已經出現的一個概念。
【資料圖】
最早的時候,由于 CPU 頻率直接關系到計算機的時鐘速度,從而影響到程序的顯示、刷新頻率,所以對于最早期的電腦來說," 超頻 " 不見得會讓用戶體驗更好。比如在某些游戲里,如果超頻了電腦,那么游戲里的敵人運動速度就會顯著變快,反而會使得難度加大。
但后來隨著計算機的內置時鐘與 CPU、顯卡的運行頻率 " 脫鉤 ",超頻芯片的行為不再會對程序的運行效果造成負面影響,而是純粹只剩下了正面的性能增益。所以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 超頻 " 開始成為了大量用戶的共識,甚至是一種樂趣。
那么 PC 里到底有哪些部件可以超頻呢?諸如 CPU、顯卡、內存這些當然都屬于大家都很熟悉的東西。除此之外,例如顯示器面板、SSD 的主控制器,甚至是鼠標的光學引擎等,其實也都有 " 可超頻 " 的產品。
Intel 730 是業內首個明確可超頻主控和緩存的 SSD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雖然如今絕大多數的民用 CPU(甚至包括一些專業向的工作站產品)都會強調 " 可超頻 " 的特性,甚至刻意引導用戶去超頻使用。但在顯卡領域,關于超頻的各類宣傳和討論,現在卻已經是越來越少了。
為什么幾乎沒人給顯卡超頻了?今天我們三易生活就來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顯卡規格的發展,讓超頻逐漸失去了動力
其實對于顯卡進行超頻的風潮,幾乎是從民用 3D 加速卡剛開始興盛時,就已經出現了。
最早的旗艦 GPU —— GeForce 256 DDR
在那個時候,部分 " 會玩 " 的玩家通常喜歡購買一些價格較低、但核心規模與高端型號相差不大的顯卡,然后再通過大幅度的超頻,來使其獲得顯著的性能增益,達到甚至超過對應高端 / 高頻型號的效果。
在這個過程中," 低端型號與高端型號核心規模差別不大 " 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先決條件。
為了驗證這一點,我們三易生活查閱了大量資料,以 NVIDIA 的顯卡為例,統計了他們從 2000 年第一季度的第一款 GPU(GeForce 256 SDR)至今天(GeForce RTX4090)、全部已知的民用單芯旗艦顯卡與次旗艦之間的差異。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并沒有將 TITAN 系列計算在內,因為它純粹面向發燒友,所以已經不具備與普通型號在性價比上的任何可比性了。
通過這張橫跨 22 年的規格對比表大家就能清楚地看到,旗艦顯卡與次旗艦顯卡之間的差異,已經一步步從最初核心數量相同、僅有頻率差異,發展到了今天動輒兩者之間相差百分之 50、甚至更多的核心數量,顯存規格也差異極大的地步。
之所以會這樣,一個很大的原因,其實在于曾經的顯卡普遍核心規格小,從入門級到旗艦往往普遍都只有幾個、十幾個,或是幾十個核心,所以很難指望這些顯卡靠核心數量的差距來進行區分。
但現在的情況就明顯不同了,旗艦顯卡的核心數量已經接近 20000 個,而入門級產品才有不過 2000 出頭的核心數量。在如此巨大的跨度面前,顯卡自然就變成了以核心數量、而非頻率作為主要拉開性能差距的手段。而過大的核心數量差異,就會使得一切的超頻都變得毫無意義。
也就是說,即便你花了很大的力氣把低一級別的顯卡超到 " 冒煙 ",結果很可能遠不如別人輕輕松松加錢買個級別更高的產品來得好。
" 馬甲卡 " 的消失,更是壓縮了顯卡的超頻空間
如果對于顯卡的歷史比較了解可能就會記得,此前有過好些時期,不同代次的顯卡實際上是共用同一個架構。
比如 "Tesla" 架構在臺式機顯卡上就包含了 GeFore 8000 系列、9000 系列,在筆記本電腦上更是從 8000 系、9000 系、100 系一直沿用到了 300 系。
又比如 Kepler 架構也是這樣,它無論在臺式機、還是筆記本電腦上,都對應了從 600 系到 800 系的三代產品。
AMD 這邊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同樣一個 GCN 1.0 架構的核心,在筆記本電腦上就同時對應 HD7970M、HD8970M 和 R9 M290X 三代產品。
是的,這就是所謂的 " 馬甲卡 "。但在規劃產品的時候,廠商們為了讓后出的、" 新一代 " 產品在實際性能上能與老型號客觀上拉開差距,所以往往就會對后出的型號進行超頻處理。
于是乎這意味著什么呢?簡單來說,這其實反過就代表著為了讓后續的 " 馬甲型號 " 能有提頻空間,其所對應的較早期版本,實際上往往會刻意壓低運行頻率。正因如此,它反而就給玩家留出了較大的超頻空間。
其中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初代的 Kepler 架構次旗艦移動顯卡 GTX675MX。大家都知道,Kepler 架構在設計上是可以輕易跑到 1GHz 以上頻率的。但 GTX675MX 為了給后來的 GTX770M、GTX870M 預留提升空間,默認頻率只有不到 700MHz,這就導致它幾乎有著 50% 左右的巨大空間。以結果來說,當時的筆記本電腦玩家可以輕易找到 GTX675MX 的大幅度超頻 VBIOS,進而 " 免費 " 體驗到巨大的性能提升。
然而到了現在,情況很明顯已經發生了改變。一方面自 GTX900 系以來,已經幾乎再看不到類似的 " 馬甲卡 " 現象,各大廠商現在都是一代就換一次架構,所以導致我們不可能再見到那種出廠故意把頻率設定得很低的顯卡。相反,如今無論顯卡、還是 CPU,都傾向于將出廠頻率定得很高,從而盡可能挖掘其商業價值,也就是所謂的 " 出廠灰燼 "。雖然對于普通玩家來說這當然是好事,但對超頻用戶而言就不太友好了。
更智能的自動超頻,讓人為的技巧黯然失色
最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不得不提,那就是如今顯卡的自動超頻機制。
在過去的很多代顯卡里," 頻率 " 其實都是一個固定的數值,就算存在著類似睿頻的機制,也只不過是一個額外的、會在開啟游戲時自動切換到的 " 高頻率檔位 " 而已。因此當玩家對顯卡的進行超頻的時候,就意味著你可以直接在運行游戲的時候,讓顯卡跑到這個自己超出來的、更高的頻率上。
顯卡的自動超頻機制,往往會使得它們在實際運行中達到遠超標稱的頻率
但對于最近幾年推出的、最新的顯卡來說,情況并不是這樣的。廠商標稱的 " 出廠頻率 " 其實只相當于一個 " 基礎頻率 ",到了運行游戲時,顯卡就會自動根據游戲負載、溫度、供電的冗余情況,不斷的自動調整實時頻率,并嘗試對自己進行 " 實時自動超頻 "。
請注意,這與我們前提講到的 " 出廠灰燼 " 并不矛盾。
以這塊非公版的 RTX4080 為例,它的功率上限可以解鎖到 140%,此時其自動超頻幅度就會大幅上漲
因為你或許很難提升顯卡長時間運行時的 " 基礎頻率 ",但它在游戲中的這種自動超頻卻是動態的,所以穩定性也會比一個不變的高頻率要更高。
然而這也就意味著,要想讓顯卡實際在打游戲的時候跑到更高的頻率,根本就不需要對它進行手動 " 超頻 "。相反應該購買更好的機箱、更高功率的電源,同時選購那些供電更充足的高端非公版顯卡。這樣一來,哪怕不玩游戲時的 " 默頻 " 看起來與普通顯卡沒啥區別,但實際上在游戲中," 自動超頻 " 功能卻可以跑到高得多的頻率上去,從而切實的提供更高的游戲性能。
這樣一來,傳統的各種 " 顯卡超頻 " 思路、操作和技巧,實際上也就相當于完全被判了 " 死刑 "。因為你就算再怎么懂得超頻,也比不上買個好機箱、配個頂級的非公旗艦顯卡,上個鈦金千瓦大電源來的效果顯著。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6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5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
頭條 23-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