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云衛星在軌效果圖(采訪對象供圖)
風云三號 F 星的發射圓滿成功,使我國成為全球唯一擁有上午星、黎明星、下午星、降水星四條近地軌道氣象衛星業務組網觀測的國家。截至目前,風云氣象衛星累計成功發射 21 顆。
在五十余年風云衛星事業的發展中,面對無數的困難和坎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風云衛星研制團隊上下一心、乘風破浪,不斷書寫風云衛星的光輝史冊,為造福人類貢獻中國智慧。未來,新一代風云人將賡續奮斗、勇往直前,矢志不渝、頑強拼搏,為氣象強國和航天強國貢獻力量。
(相關資料圖)
把舵定向,接續奮斗勇立潮頭
作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風云三號 F 星總指揮,李海生從第一代風云衛星起便擔任科研管理工作,將畢生的心血投入了風云衛星事業。他擁有豐富的業務經驗,善于制定科研計劃和目標,帶領團隊對型號研制過程進行詳細的規劃和分解,確保每個研制階段有清晰的目標和任務,時刻追蹤各環節計劃完成情況。在每一項難題的攻堅環節,總會有他的指導和陪伴,在每一次加班加點的測試現場,總是有他的關懷和支持。試驗隊員一致認為:" 只要有李海生總指揮在,就能為型號工作提供強有力的引領與支撐 " 。
有近三十年工作經驗和多崗位工作經歷的風云三號 F 星總設計師王金華,身兼多個風云三號衛星型號。他總能以關鍵環節為抓手開展工作,對關鍵部位持續跟蹤,既保證發射星工作進度,又抓總其余在研衛星,始終對衛星質量和可靠性嚴格要求。在發射場,王金華親自對衛星關鍵技術狀態審查,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充分驗證、技術見底、敢于決策 ",他的座右銘早已深入每一位隊員心中。
作為中國民用衛星業務服務的典范品牌,風云三號 F 星成功的背后不僅有領航者的把舵定向,更有型號團隊的接續奮斗。團隊乘風破浪,不僅培養了隊員敬業精神和團結意識,也涌現了大批優秀的航天工作者。
一往無前,博士調度彰顯風采
身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氣象環境衛星總體部唯一一名兼崗型號調度的博士,陳長春接手的第一顆衛星就是風云三號 F 星。由科研技術崗位剛進入科研管理崗位,未待陳長春適應這種角色轉變,風云三號 F 星各線工作任務便接踵而至。調度工作經驗不足與科研工作的雙重壓力讓他一籌莫展。
李海生敏銳地察覺到這一點,主動和陳長春推心置腹、交流經驗。陳長春迅速調整心態,投入大量時間學習風云三號 F 星的相關系統特點,梳理和制定各線工作內容,同時向經驗豐富調度請教,了解各類工作的手續和流程。在一段時間的摸索下,陳長春對調度和科研工作逐漸得心應手,對衛星產品技術狀態的掌控能力逐漸提高,并能深入研制一線梳理產品工作進度,因地制宜地安排計劃,同時,面臨緊迫的時間要求和復雜的工作流程,也將各線計劃制定得科學可行、井井有條,處理臨時工作調動,亦能從容不迫,已然成為了一名兼具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全能型人才。
在李海生出色的指揮和陳長春全力的調度下,風云三號系列衛星各階段科研生產工作節點全部按時完成,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間,風云三號系列衛星出廠工作也能順利完成。王金華常說:" 我負責好科研生產和技術的工作,科研管理和進度方面的工作,交給海總和長春大家都放心。"
艱苦卓絕,請纓出征勇保節點
風云三號 F 星原定計劃在 2022 年上半年完成整星綜合電測試,研制進度壓力空前。此時,型號總體主任設計師陳曉飛主動請纓,按原計劃參加整星綜合電測工作。
在陳曉飛的帶頭下,各崗位負責人挺身而出。團隊迅速重組人員,建立遠程專業交流小組,由少數型號骨干兼任多個崗位,將衛星的測試狀態第一時間傳達給各個崗位負責人,確保衛星測試工作安全、有效、有條不紊。
面對崗位人員不足、測試任務不減的情況,陳曉飛帶領團隊白天緊鑼密鼓地測試,晚上在電測間席地而睡。艱難的環境阻擋不了他們向前的腳步,工作的壓力擊碎不了他們保勝利的決心。疫情期間,團隊緊密配合聯系,一邊通過在線會議及時交流現場問題,一邊執行測試崗位操作。在他們的堅守下,高質量、高效率完成了整星綜合電測試,并于 2022 年底順利完成風云三號 F 星全部研制工作。
嚴慎細實,立足崗位披荊斬棘
一臺單機產品可能有幾十個接口,一個接口又多達上百個接點。在技術狀態多變的研制初期,每天涉及的電纜網接點變化,可能多達幾十處,使其成為最繁瑣的階段性工作。
供配電設計師張貽旭從事供配電設計十余年,著有多份供配電技術規范標準,素以為人耐心、做事細致廣受團隊一片好評。面對復雜的線路,他對照每一份單機的接口數據單,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梳理整星電纜網。與此同時,他積極參與數字化 IDS 模型建設,推動各型號產品接口數據單的格式統一,使接口數據單節點表可以通過軟件識別,自動生成整星電纜網,大幅提升電纜網設計工作效率,降低了人為因素出錯的風險。
張貽旭不僅立足崗位守護衛星,而且敢于創新解決問題。在以往發射場試驗流程中,太陽電池陣光照試驗均是采用氙燈光照。而建立測試環境并非易事,需要將諸多氙燈燈具通過火車運輸至發射場,現場需要多人搭建數米高的氙燈燈陣,且氙燈由于功耗高,需要通以高壓電,存在安全隱患。
一種相比之下更輕便靈活的發射場碘鎢燈光照試驗流程的優化方案被提出,張貽旭參與了方案的論證。即便這種方案節省時間、人力和成本,也消除了安全隱患,可在質量大于天的衛星領域,仍沒有一個型號敢輕易嘗試。
為推進試驗流程迭代優化,張貽旭做了詳細、充分的論證,李海生頂住壓力、力排眾議,決定 " 第一個吃螃蟹 "。可喜的是,試驗方案在風云三號 G 星上取得成功,也應用于風云三號 F 星發射場試驗流程。采用該方案后,分別優化縮短衛星發射場試驗流程 2 天,人力成本節省 4 人 / 天,并有效節約運輸成本。經過兩顆衛星的實踐,發射場碘鎢燈光照試驗流程在衛星領域推廣。
作者:史博臻 鄧斯康 楊麗
編輯:張天弛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3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