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官的《不完美受害人》,以一起疑似性侵案為開端,探討權力不平等關系下侵害的隱秘性和誘惑性,呈現女性受害人的沉默與反抗的困境,因其題材強烈的現實性而引發觀眾的共鳴與爭議。
(資料圖)
從敘事上,《不完美受害人》存在不少令人詬病的地方,比如敘事節奏過于緩慢、女警官晏明預設立場過于鮮明,以及趙尋在某些情境中行為邏輯的不合理等。然而,與當下 " 她經濟 " 視野下女性題材劇的 " 話題消費式 " 敘事不同,該劇通過對職場不平等關系下受害人趙尋在事發之后,從一開始的態度模糊、否認受到傷害,到五天后報警指控,以及因證據不足警方撤案后,反遭民事起訴,被人肉、被網暴,遭受蕩婦羞辱、工作失業、生活失序等過程的反復進行了多維度、多立場的揭示和剖析。從而,該劇表征和反思了不平等關系中侵害普遍性的心理處境,呈現了權力關系不對等的情況下,侵害發生的隱秘性、誘惑性和復雜性,體現了女性題材劇創作上頗具勇氣的現實主義探索。
聚焦 " 不完美受害人 " 面臨的諸多困境
一方面,該劇以懸疑敘事的方式,透過非暴力強奸案的受害者趙尋在事發之后,一系列反常而令人疑惑的行動,試圖還原 " 不完美受害人 " 遭遇侵害后的創傷應激和復雜的心路歷程,呈現職場不平等權力關系下," 不完美受害人 " 的人格形象,以及其作為反抗者面臨的諸多困境。
在國產影視劇中,《不完美受害人》第一次以群像劇的方式,將鏡頭聚焦現實中普遍存在的不平等關系中的 " 不完美 " 受害人(劇中的趙尋、林闞等)。所謂 " 不完美受害人 ",是相對于具有強烈反抗、法律事實確鑿的 " 完美受害人 " 而言,主要指沒有發生激烈的反抗,由于人性弱點在法律和道德上存在瑕疵的受害人。因為這種 " 不完美 " 面臨著法律認定、道德審判與內心交戰的諸多困境。
面對 " 紳士 "" 體面 " 的董事長成功的非暴力強奸,作為董事長秘書的趙尋為何不在現場第一時間否認侵害、還配合體檢 , 卻到公安局筆錄時才否認強奸?為何在事發 36 小時后接受與成功的見面且當面否認成功強奸,以及在父母都簽字后、坐車啟動到國外途中反悔拒絕成功讓其海外躲避的安排?在第 6 天報案后,又為何要隱瞞自己片刻清醒的事實?對這一系列行為的反常與自相矛盾的心理動因的揭示,是《不完美受害人》重要著墨之處。該劇以林闞作為加害人律師代理人的前置調查,以及女警晏明的刑事偵查問訊,對趙尋的心理邏輯和行為邏輯進行近乎抽絲剝繭地剖析,揭露人性的懦弱、貪婪和虛榮如何使趙尋一步步成為 " 不完美受害人 "。
而趙尋作為最終勇敢向成功說出 " 不 " 字的反抗者,又面臨著法律事實上的證據不足、網絡 " 蕩婦羞辱 " 的輿論審判以及現實人肉暴力,陷入法律、道德與內心的多重困境。" 不完美受害人 " 的困境,揭示了不平等關系中侵害的隱秘性、誘惑性和復雜性。權力高位者充分利用人性存在的弱點,以 " 愛的名義 " 進行精神控制和物質誘惑,讓受害人難以直接反抗,或者產生妥協,由此展現了壓迫和侵害的隱秘性和復雜性。而受害人因為其現實權力壓迫面前人性存在的懦弱、虛榮和貪婪的弱點,使其成為有瑕疵的 " 不完美受害人 ",使其無論在法律事實的認定上,還是在輿論道德審判中都處于不利的位置。趙尋選擇 " 面對 " 與 " 反抗 ",但由此所帶來的法律事實的不足不得不被撤案,而在現實中也面臨著輿論的指責,無法獲得家人、朋友、同事的理解,陷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可以說,對趙尋作為 " 不完美受害人 " 及其反抗者困境的刻畫,是極端而深刻的。
注重復雜利益中女性之間關系的真實呈現
另一方面,與一些女性題材劇簡單的性別視野和認知視野不同,《不完美受害人》試圖透過對女性關系的復雜呈現,深入討論不平等侵害關系中的性別互助關系的議題。
劇集注重復雜利益中女性之間關系的真實呈現。女性并非一個單一的群體,也并非簡單的女性互助,具體處境之中女性甚至可能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比如李怡,堅定地站在成功的立場為成功辯護,收買報警人尹聲隱秘證據,為迎合成功的權力欲望,操縱媒體對趙尋發動蕩婦羞辱,更因其嫉妒心理,不惜私自行動開展人肉暴力,成為摧毀趙尋的堅定幫兇。
如果說晏明對于趙尋的幫助更多依賴于其過去辦案的歷程、直覺與敏感所帶來的正義的 " 偏執 ",那么林闞在劇中內心所遭受的煎熬與行為轉變的心理和經歷過程,更能顯示出女性互助背后的具體處境。
林闞的角色是三重的:女性、不平等關系中性侵的受害者,以及加害人代理律師。與趙尋作為最終的 " 反抗者 " 的角色及其面臨的困境不同,林闞則是作為沒有選擇反抗的 " 妥協者 " 形象而出現。她是師生不平等關系中性侵的受害人,但也受益于導師的幫助而在職業上平步青云;她在職場上作為弱勢乙方而不斷面臨著強勢甲方的滋擾,卻因為職業立場需要為成功這樣的強奸者代理辯護……因而林闞視點當中既包含著來自專業素養所帶來的客觀與冷靜,呈現出法律之眼冷峻的一面;同時也因為其作為不平等關系中的女性受害者所具有的共情和溫暖的一面。與趙尋步步陷入絕境的線索相伴隨的,是林闞從成功的代理律師到拒絕代理其民事訴訟,不惜以犧牲自身十年職業成就為代價,以公民身份代理趙尋民事訴訟的過程,也是她從不敢面對自己的沉默狀態,到最終打開心門釋放勇敢的過程。
劇集正是透過趙尋案,來展現林闞作為 " 不完美受害人 " 在妥協之后所遭受的 " 如影隨形 " 的內心煎熬,更在劇集后半部分,通過其力圖阻止對趙尋傷害的努力的失敗,最終堅定了選擇的主線,從情感邏輯、心理邏輯和敘事邏輯上,頗具說服力地展示出了女性形象的復雜性,以及女性互助關系建立的合理性。
在 " 她經濟 " 崛起的背景下,以群像式都市女性成長為主線,呈現當代城市女性所面臨的生活、工作和情感的問題與困境,強化女性性別議題的女性群像劇得以崛起。當代社會中的女性困境,既是性別的社會不平等所帶來的,更是一種性別認知的觀念性后果的潛在作用。女性題材影視劇存在的意義,就在于透過女性處境的敘事性建構,去呈現和揭示社會和觀念的根源,以促進社會進步。
毫無疑問,趙尋作為 " 不完美受害人 " 的角色是不討好的。該劇播放期間,彈幕中有部分觀眾就認為她 " 既當又立 " 的道德指責,事實上正顯示出《不完美受害人》的現實意義:現實題材影視劇不僅要寫當代生活,更要通過對當代生活內在的肌理極其深入的邏輯的抽絲剝繭的敘事呈現與揭示,以揭露現實的矛盾與觀念的偏差。面對趙尋遭受的非暴力侵害案,劇集通過晏明與延隊、秦隊之間的論辯、通過成功 " 不認罪 " 的自我邏輯的言說、通過晏明與林闞之間的多次的觀念碰撞,更通過林闞與趙尋內心的反復交戰,讓 " 不完美受害人 " 議題在多立場多角度中,呈現出認知的差異性,并由此顯示出堅持正義的不易及其堅持的力量。
作者:鄭煥釗(暨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編輯:范昕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2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
頭條 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