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赴香港特約記者??辛木】今年,香港踏入回歸祖國后的第26年,也是香港國安法實施后的第3年。經歷三年疫情之后,香港旅游業作為重要支柱產業和城市名片,恢復得怎么樣了?《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踏上從北京飛往香港的航班,探訪了久違的“東方之珠”。
“不能單靠吃老本”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據香港旅游發展局(旅發局)7月14日公布的數據,內地旅客依然是訪港主力,2023年上半年訪港游客累計1300萬人次,其中超過1011萬人次來自內地。6月初步統計,訪港旅客數字為275萬人次,其中超過215萬人次來自內地。
《環球時報》記者的觀察也是如此,從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出發的早班飛機是滿員狀態,乘客中不少是帶著老人和孩子出游的家庭,另外還有一個幾十人的中學生研學團。記者的一名朋友也透露,他在大興機場搭乘飛往香港的航班也是滿員狀態。入關時,記者看到疫情前熟悉的大排長龍景象,在銅鑼灣的酒店竟然要等到下午3點才能辦理入住,整個大堂排滿旅客寄存的旅行箱。上述繁忙的景象,令人感到香港的旅游業又重新火爆起來。
對此,香港立法會旅游界別議員姚柏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正值暑假,訪港游客增加是正常現象。經歷疫情沖擊之后,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和旅游業界確實“都憋著一口氣”,想方設法打破傳統思維,加強創新和規劃,讓香港旅游“再出發”。姚柏良進一步表示,疫情讓香港對旅游業的認知大大提升,旅游業不能單靠“吃老本”,行業要進一步創新轉型,去主動發掘和開拓新的旅游產品與旅游路線。新一屆特區政府參照國家機構改革的經驗,新設文化體育與旅游局,推動文化體育旅游深度融合,從“游娛購吃住行”六大元素,多層次多角度開發產品和路線彰顯香港旅游的多樣性。
習慣和品位與過去不同
內地游客疫情之后的赴港旅游習慣,和疫情前相比有不少變化。姚柏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訪港內地游客以自由行為主,團客很少,“Z時代”游客不斷增多,品位也發生變化。他們除了去一些大眾化的旅游景點,也更加注重個人體驗、小眾及特色。香港特區選舉委員會委員、香港中旅維景國際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張琪騰認為,疫情結束后,訪港內地游客與以往相比發生兩大變化,第一是訪問時間減少,大家都在社交媒體上提前做好功課、安排行程,精準解決“到哪里玩、去哪里吃、到哪里住”,高效完成旅行計劃。第二是自由行占比大幅增加,目前內地到香港交通便捷,通過第三方平臺也能預訂到物美價廉的酒店,參加旅行團意義不大。
據姚柏良介紹,從市場宣傳推廣上,香港根據上述趨勢,加強在內地社交媒體的推送,如小紅書等。此外,在產品設計上也根據香港特色重點推動“五色”旅游建設:第一是藍色,維多利亞港世界知名,可以再推動西貢等海景游的開發。第二是綠色,在城市外轉角即可遇到山,比如太平山、大嶼山、飛鵝山、獅子山、大帽山等;還有濕地公園、郊野公園、后海灣的紅樹林等生態游。第三是夜色,疫情改變了很多香港人的生活習慣,吃宵夜的人減少,不少餐廳晚上10點就打烊;而“夜經濟”是香港的重要名片之一,除了舉辦“酒吧文化節”等活動,旅游界人士還計劃去長沙等地考察,借鑒內地經驗,把香港的“煙火氣”找回來。第四是古色,特區政府財政司推出6億港元的三年計劃,鼓勵業界開發香港古跡文化游,制造新的景點,打造全局旅游的概念。第五是紅色,打造愛國主義的紅色主題游,在既有的孫中山史跡徑、文天祥紀念公園基礎上,再把八路軍駐港辦事處、烏蛟騰烈士紀念碑、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等串聯起來形成針對青少年的紅色旅游路線,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其中。
吸引內地勞動力補足缺口
內地游客回流,是否會出現以往的“水客”問題?內地游客與當地市民的矛盾是否會再次出現?這些都是不少內地游客關心的事情。姚柏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特區政府聯手內地有關部門在通關時加強抽檢和盤查,從源頭上加以控制,“水客”已經逐漸減少。隨著網絡購物渠道和平臺的不斷增多,“水客”的作用也越來越小,很難再像以前一樣成規模地出現,現在上水等地,更多的是赴深圳消費的香港市民。姚柏良特別提到,香港也應學習深圳,在邊境規劃口岸經濟,打造大型購物商城等配套設施,方便游客出關即可購物,不用再涌入市內,減少麻煩、提升效率。
“大多數香港市民對內地游客都持歡迎態度,畢竟是同胞,以往發生的只是個別事件,但是被一些反對派和別有用心的媒體炒作之后不斷發酵,挑動內地與香港對立情緒,給外界一種誤導,就是內地游客與香港市民有很大矛盾。”姚柏良表示,這種情況會逐漸消失。張琪騰說,為了進一步規范旅游業的運營發展,香港特區政府2020年成立了旅游業監管局,對過去旅行團和游客集中的區域進行調整,平衡游客體驗和市民生活。
那么,旅游業回流,香港方面的接待能力又如何?姚柏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過去幾年香港的人口結構性減少20萬左右,香港年輕人就業觀也發生變化,不喜歡做“藍領”和“長工”,更喜歡自由“打散工”,甚至有的“做一工休一天”,“這確實造成香港市場的勞動力短缺”。他表示,目前特區政府正在研擬從內地和海外引進勞工彌補不足。張琪騰表示,目前業界正在積極推動特區政府,做好勞資平衡,吸引外部勞工,解決香港旅游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
頭條 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