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獵云精選;文 / 孫媛
" 我們今年出手還會更少。"
說此話的正是華山資本創始合伙人楊鐳。
【資料圖】
作為硬科技 " 狙擊手 ",楊鐳表示華山資本每年要看超千個項目,但是看多投少,投資比例僅近千分之五。一年出手 5 個項目,于硬科技基金來說可謂獨樹一幟,十三年來,華山資本出手投資過的項目不足百個,但令人驚奇的不在于數量的少,更在于投資的精準度。
作為一只成立十年以上,管理規模數十億美元,定位全球化成長期的風險投資基金而言,華山資本在漫長的投資周期中能夠達到近 10 倍總投資收益,不僅硅谷投出 Unity、Twitch 等獨角獸,在中國更是投出兆易創新、九號公司、芯原微電子、安集微電子公司等上市公司。
據楊鐳透露,華山資本 13 年來國內被投企業大部分都進行了 IPO,項目投資成功率達 100%。其一期基金投資回報率達 19 倍,DPI 做到 12 倍;二期基金這兩個數據則分別為 7 倍和 4 倍。由此來看,華山資本投資成績斐然,而現如今出手更少,言外之意,其于硬科技要瞄更準、走更深。
來自硅谷的跨境投資基金
要談華山資本的投資邏輯和風格,跟創始合伙人楊鐳有著一定的聯系。
80 年代末,楊鐳來到硅谷任 ABB 公司亞太區項目技術經理。驚嘆于一個 200 人的部門有 150 名員工持有博士學位,這份工作為楊鐳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隨后他便邁上了技術創業之路。
在先后創辦了語音信息服務和設備供應商 STI 和互聯網公司電子商務信息大數據公司 RivalWatch 后,楊鐳感受到了華人在硅谷創業的不易,產品、客戶、融資需要三手抓,而美國風險投資之父阿瑟 · 洛克(Arthur Rock)及其他硅谷頂尖風險投資人的投資使楊鐳的創業生涯得到了充分的磨練,他的經驗以及二次創業公司在 4 年時間發展迅速。
前兩次創業,某種意義上把楊鐳從硅谷平平無奇的工程師變成了能拿到頂級風投投資且抗壓的連續創業者,這之后從硅谷回國接任掌上靈通 CEO 對楊鐳來說則是一場通往 IPO 的新征途。
2003 年,恰逢國內無線增值服務(SP)行業興起,在硅谷創業多年的楊鐳回國度假時,跟好友在飯局上就手機和短信的技術發展機遇聊得火熱,卻不想朋友將掌上靈通 CEO 的 offer 突然拋來,楊鐳在思考了一周后便欣然接受。
當時的掌上靈通運營狀況不佳,在楊鐳看來發展存在重重挑戰,但對于做事情一向喜歡從無到有的楊鐳來說,亦極具誘惑。第三次創業,楊鐳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將這家上海企業扭虧為盈、帶上了納斯達克,成為了中國 SP 行業納斯達克第一股。
創業基因深入骨髓的楊鐳,經常能看到一些不錯的機會,甚至平均一周就會有幾家企業邀請他出任 CEO,但是到第四次創業,他卻毅然進入了投資圈。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讓楊鐳意識到中美高科技處于一個特別關鍵的節點,美國開始在科技的全球化發展方向遇上瓶頸,中國迎來技術崛起。" 那個時候還是中美科技合作的蜜月期,當時我們就想,是不是可以做一只基金在中美兩邊投資,給科技搭橋梁或者帶來價值創造。"
同時,楊鐳也認為,通過投資同時參與多家公司,可以把其過去的創業經驗,踩的坑、撞的墻、掉的溝拿出來,分享給更多創業者,幫他們少走彎路。
隨后,楊鐳先加入北極光創投任投資合伙人,后創立風險投資基金領航資本,正式轉型做風險投資;2009 年,他又創立了天使基金——泰山基金。
楊鐳既是技術出身又有中美兩地成功的創業經歷,在 2010 年是尤為罕見的投資優勢,同年他便攜手展訊創始人陳大同一道創立了華山資本,一期獲得中國國家主權基金約 7000 萬美金注資,成為最早進入跨境科技投資的機構。而到了 2013 年底,華山資本按照基金純市場化的方式,完成 2.25 億美元的二期募資,LP 來自中國、歐洲、北美國家主權基金,且主權基金占比超過 96%,正式成為一家名符其實有政府背景的多元投資機構。
" 兩專一黑 " 投資邏輯,專注挖水下項目
作為一家投資成長期硬科技公司的機構,華山資本投資企業的進入時間頗具玩味。
以全球著名的硅谷游戲引擎及實時 3D 開發平臺 Unity 為例,華山資本 B 輪領投時,其估值僅 1.35 億美元。彼時,用楊鐳話說,Unity 還處于無人認知的階段而其中國業務(Unity China)可謂無人員無客戶無收入的 " 三無 " 公司。在楊鐳領投了 Unity 并作為唯一一位華人董事擔任 9 年全球董事,華山資本將 Unity 帶到中國發展,其中國區人員營收業務隨之迎來迅猛發展,2020 年 9 月 Unity 上市當日市值一度超 600 億美元。更為值得感嘆的是,華山資本在上市后估值處于相當高點時全部全身而退。取得了特別優異的投資回報。
再到國內,2010 年華山資本投資閃存芯片設計企業兆易創新時,公司正遭遇融資難題。楊鐳依稀記得,作為一家 2006 年成立的企業,創始人朱一明是清華學子,當時從硅谷回國創業,立志在國內做新技術,兆易創新此前也曾經歷過 3 輪融資,但到了 2011 年那一輪,由于開始進入一個當時不被眾人看好的細分市場,老股東偃旗息鼓,市場上的一級投資人更是直呼看不懂。
但華山團隊獨特的視角下看到潛在的市場機會,愿意支持兆易創新改變世界,那一輪股權融資,華山資本作為最大股東果斷進入并拿到了可觀的份額。6 年后,兆易創新于 A 股上市,首日市值高達 756 億元,之后幾年市值最高一度達到 1400 億。又一次,華山資本選擇了在公司市值相對高點時進行了退出。
正如楊鐳所言,一只優秀的基金和投資人不光要投的好、更要退的好,投資人不光要做時間的朋友更要做投資回報的朋友。
無論是 Unity 還是兆易創新,都可窺見華山資本投資邏輯和退出的時間點,簡而言之,就是 " 兩專一黑,顧頭也顧尾 "。
兩專即專業、專注。楊鐳表示,多年來華山資本一直以國際視角的新科技基金定位,圍繞高科技 / 硬科技,專注科技核心底層以及技術發展,在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板塊(包括一些機器人、工業自動化升級的要素)以及人工智能大數據三大板塊進行投資。
黑,則是黑馬,也就是說華山不會投資現階段太耀眼的公司。
" 我們很多被投項目是別人不投的,甚至別的機構那邊拿不到錢,但我們覺得牛就會投。" 楊鐳認為,很多優秀的企業在不被外界看好時,往往會進行流血融資(估值會比上一輪更低),而此時投進去最后企業還成功了,這才考驗投資人的真本事,而華山資本就是會看到這些潛在水下的項目(黑馬)。
在投資美國在線游戲視頻直播平臺 Twitch 時,創始人對楊鐳直言,當他遇到公司創始人團隊時 Twitch 已經在硅谷著名的風險投資沙丘路(更多是對硅谷風險投資的代名詞)上融資半年卻拿不到錢。也正因如此,別人看不明白投不了,項目性價比極佳。華山資本以當時一億美元估值成為 Twitch 那一輪融資中的最大的投資人并進入董事會;11 個月之后 ,Twitch 被亞馬遜以將近十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華山獲得了將近 10 倍的回報。
從樂忠于從無到有的創業經歷,到基于自身眼光和行業理解、投別人投不了的項目,成為了楊鐳甚至華山最喜歡的投資風格。
用他的話說," 撿漏都是留給懂的人。"
談到 " 顧頭又顧尾 ",楊鐳則感嘆道,投出好的項目已經很不容易了,但如果退得不好,也就是前功盡棄。" 既要投的好還要退的好是對一只基金的真實考驗,一支基金如果沒有好的 DPI,其他的一切指標都是泡泡。"
全團隊打法,以 " 港灣關系 " 綁定創業者
至于投硬,重中之重的投資標準是什么?楊鐳認為,是團隊素質、創業者背景跟行業的匹配度。
為此,華山有老兵和名校的投資偏向。老兵即意味著業內沉淀十幾年,取得一些成績后,因為某種機遇,出來創業的團隊。而名校,多半能產出優秀的創業項目,尤其在科技領域,強大的校友網絡讓華山能投得知根知底。
以半導體行業為例,清華占據半壁江山。為此,楊鐳樂于挑選校友背景的項目,對被投資團隊的了解或者知根知底是非常重要的事,而其合伙人之一則是日常混跡在行業群組織的馬拉松或籃球比賽中,先去了解認識更多人和項目。
在獲得項目資源后,華山資本會與創業者在前期建立良好的關系,陪伴成長,等到了彼此合適的成長節點時,譬如企業有了產品、營收、客戶后,再討論投資機會。為此,華山資本每投一個項目要 1-2 年的周期,甚至很多項目跟了兩年才出手。短交通機器人服務平臺九號機器人 Segway-Ninebot 創始人就是華山資本合伙人的同事,由此相知相識而來的一個投資項目。
而華山資本跟被投企業的深度綁定,在內部則被強調為 " 港灣關系 ",即要為企業帶來價值。
一是通過領投,坐到董事會上,和創始人近距離合作的關系。楊鐳笑道," 在業內有一些反例,譬如有項目業內著名基金投了,還剩 500 萬美元,問你要不要看看,但是問到能不能跟企業聊聊時,就會說企業不必希望被打擾,人特忙,條款也不需要改,全都定好了。這種情況,VC 跟企業很難深度綁定。"
二是要按上下游投資。" 投一個行業,第一要了解清楚,才能提高投資質量;二是一旦投進去,最好能立馬讓被投企業跟上下游建立合作。這意味著不是看公司好就投一家,而是上下游都要投資。"
就底層邏輯來說,楊鐳表示華山投資硬科技看三點,一是行業機會夠大,二是喜歡看別人沒看到或者沒看懂的機會和企業,而非在熱潮下去投資;三是市場期望已被驗證,不至于投資風險過高。
據楊鐳透露,華山資本為將投資業績做到最佳,不會把機構規模做大,而是采用 3 個合伙人、2 個董事總經理的全團隊打法,所有項目都全團隊討論分析進行投決,在硬科技底層邏輯相通的情況下,合力把行業搞深做透。
截至今日,華山資本推出的十支基金依然核心布局半導體、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和人工智能,三大板塊投資比例在 3:3:3,剩余 10% 將會機動地根據板塊機會進行補充。
于 2023 年而言,華山資本有兩個細微變化,一是籌備許久的一支天使基金終于開始著手進行投資早期創企,專注成長期的華山開始往前走;二是 " 看多投少 " 的華山出手將會更為審慎。以今年爆火的 AI 大模型為例,楊鐳認為行業演變太快,太多好公司的涌現,很難讓投資人看出市場未來的走向、以及哪家是最好的投資標的,現在去投為時過早。
" 眼下我更看好國產替代,在垂直細分領域里解決行業問題和門檻的一些底層突破,國內企業在替代過程中會把技術跟產業自己做一遍,里面有非常大的機會;其次是產業升級,隨著人力越來越貴,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的產線里都有非常多的被投項目布局其中。"
頭條 23-07-12
頭條 23-07-12
頭條 23-07-12
頭條 23-07-12
頭條 23-07-12
頭條 23-07-12
頭條 23-07-12
頭條 23-07-12
頭條 23-07-12
頭條 23-07-12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
頭條 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