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段 " 男生制止校園霸凌遭同學辱罵圍堵 " 的視頻在網上流傳,引發網友的關注和討論。7 月 9 日晚,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就此事再次發布情況通報稱,學院開展了深入細致的調查,對涉事學生的不當言行進行了批評教育,雙方在調解下達成和解。
然而北京政法職業學院發布的這份內容簡短的通報,卻再次引發了新一輪質疑,輿論迅速沸騰。比如,涉事學生指的是誰,是視頻中的男生,還是那幾個涉嫌霸凌的女學生?不當言論又指的是什么?雙方達成和解是什么意思?針對什么達成了和解?還有,7 月 4 日晚,涉事男生李某在個人賬號上發布了一段視頻并配文 " 江湖路遠,各自珍重 ",視頻中有圖片為 " 學生退學申請表 "。網友紛紛猜測李某已申請退學。這又是怎么回事,李某又為什么會有如此奇怪的舉動?通報稱," 通過電話溝通、上門家訪等方式與學生、家長加強聯系溝通,積極引導學生繼續完成學業。" 那么李某到底還退不退學了?
在這起事件中,公眾關注的焦點一直是非常明確的:到底存不存在校園霸凌的事?當天到底發生了什么?男生在視頻中對幾位女生的指責到底是不是事實?有沒有更完整的視頻?在場的老師又是怎么說的?還原事情發生的來龍去脈,公眾自然會得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這起風波已經不是幾位學生之間的私事,也不是學校的家事,而是涉嫌校園霸凌這樣的事關公共利益的大事。學校方面既然已經開展了深入細致的調查,就該對社會關心的幾個問題有所交代。
發布官方通報的目的是告知真相,滿足公眾知情權,與社會溝通交流,平息爭議,對網友們的關切,對社會關注的焦點作出有針對性的回應,不遮掩不諱言,避免余波未平又制造出新的疑點。
因為通報而引發質疑,這樣的現象已不是第一起。這些通報之所以取得相反的效果,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公眾的知情權需要得到滿足,社會情緒需要得到平撫,正義的呼聲需要得到呵護,而 " 糊弄式 " 的通報顯然無法做到這幾點。
面對爭議和質疑,最忌諱的是把平息矛盾的希望放在時間上,通過時間來消磨大家的熱情。舊的熱點的確可能被新的熱點覆蓋,但并不意味著被公眾遺忘。漠視公眾的知情權,最終付出的是公信力的代價。
" 轉載請注明出處 "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10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