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上廁所啊,手紙不一定記得帶,但手機一定會記得帶。
一旦帶手機上廁所,原本 3 分鐘的如廁,后面就得加個 "0",變成 30 分鐘了。
這要是 " 帶薪拉屎 ",上個廁所的工夫,這不等于白掙了幾十塊錢?一天上兩三趟廁所,幾百塊錢就到手了……
(相關資料圖)
然而," 帶薪拉屎 " 帶來的只有鈔票,沒有風險嗎?絕對不是!
01
排便時間太長的危害
1. 容易造成便秘
排便時玩玩手機,注意力集中在手機上,會干擾大腦對排便傳導神經的指揮,使得原本產生的便意消失。沒有了便意,粑粑就拉不出來。沒拉出來的粑粑在腸道里積累下來,容易變得堅硬和干燥,這樣會導致排便困難,長久下去可能會形成慢性便秘。
2. 容易生出痔瘡
關于 " 排便時間太長會引發痔瘡 " 的說法目前有 2 種:
靜脈曲張說。因為排便時,人會用力擠壓腹部,導致腹壓升高,而排便的時間如果太長,升高的腹壓會阻礙靜脈血液的回流,使得肛門處于充血、水腫的狀態,容易造成靜脈曲張,生成痔核,最終誘發痔瘡。
肛墊下移說。人體肛管的黏膜下方有一層肛墊,肛墊就好比氣門芯,它富有彈性,可以收縮,負責打開或關閉肛管,以此來控制排便。但如果排便時間太長,腹壓長時間處于升高狀態,會導致肛墊的彈性減弱,下墜形成痔瘡。
3. 增加猝死風險
廁所是猝死率極高的地方,日本一項研究收集了 18458 名在醫院以外的地方發生猝死的患者,其中有 4.6% 的猝死發生在廁所。
如果排便時間太用力,會讓猝死的風險急劇增加。人在屏住氣息、用力排便時,會導致腹壓升高,使得心臟回心血量增加、心腦血管的血壓升高,其中腦動脈的壓力可以增加 20 毫米汞柱以上,腦血管破裂出血的風險也會陡然提升。
另一方面,對于原本就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來說,血壓升高時,心肌耗氧量也增加,可誘發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以及嚴重的心律失常。由于廁所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因此這些意外發生后,比在開放空間發生的意外更難得到救助,這就導致在廁所發生猝死的情況挺多的。
4. 站起來后容易暈倒
坐著或蹲著排便時,血氧集中在下半身。如果排便時間過長,突然站起來時,腦部容易供血供氧不足,可能會出現體位性低血壓、一過性腦缺血,眼前出現暫時性發黑、眩暈,甚至暈倒、跌倒,導致骨折,嚴重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5. 出現下肢靜脈血栓
人體下肢靜脈的血液回流,需要肌肉的收縮來做輔助。排便時間如果超過 15 分鐘,肌肉長時間不動,收縮會相應變慢,導致靜脈的血液流速減緩,容易造成腿部腫脹和發麻。如果經常排便時間過長,就會引發下肢靜脈血栓,甚至引發可能會致命的下肢深靜脈血栓。
02
科學排便
記住 3 個 " 不 "
我們幾乎每天都要排便,但很多人不懂得科學排便,把自己置于風險之中。我們要記住三個 " 不 " 字,學會科學排便,規避如廁的風險。
1. 有便意不要 " 憋 "
很多人有了便意之后,由于各種原因沒去上廁所,把粑粑硬給憋了回去。這是非常不好的習慣。若這樣做的次數多了,輕則神經反射消失,逐漸形成便秘,重則讓粑粑長期停留在腸道里,增加患腸癌的風險。建議有便意后 5 分鐘之內去上廁所,把粑粑及時排泄出來。
2. 不要太用力
有了便意之后,能排出來就排出來,排不出來也不要太用力。在家里坐馬桶排便時,可以試試在腳下墊個小板凳,上身微微前傾,這樣可以用更小的力排出便便。蹲便時太用力,腹壓會更大,對于有心腦血管病的人來說,發生意外的風險更大,因此有心腦血管病的人可優先選擇坐馬桶。
3. 上廁所不要玩手機
玩手機容易忘記時間,導致排便時間過長。每次排便的時間應控制在 10 分鐘以內,可以給手機設置 10 分鐘的鬧鈴提醒,或者限制屏幕使用時間為 10 分鐘。如果超過 10 分鐘還沒排出來,就不要強求了,可先結束本次排便,待下次有便意后再來。
一些體位性低血壓患者,起來時可以先手扶支撐物,緩慢站起身,緩一緩之后再坐下,不建議一次排便超過 30 分鐘。
03
做好這 3 件事
輕松排便不是夢
1. 多喝水
每天要有意識地多喝水,成年人盡量喝夠 1500 毫升。喝水太少的話,會促進大腸過度吸收糞便里的水分,讓糞便變干變硬,從而造成排便困難。
2. 多吃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和便便排出,并且增加便便的體積、重量,又可以保持水分而避免糞便過分干燥。平時要多吃含膳食纖維多的蔬菜、水果、粗糧,如:
蔬菜:蓮藕、西芹、空心菜、西蘭花、茄子、韭菜、冬瓜、大白菜、菠菜、韭菜等;
水果:金桔、梨、香蕉、藍莓等;
粗糧:紅豆、綠豆、玉米、蕎麥等。
3. 多運動
缺乏運動的人,腹肌會比較無力,排便就使不上勁兒,所以我們要遠離久坐,動起來才能預防和改善便秘。
建議每周運動 3-5 天,每天至少 30 分鐘、中等強度以上的有氧運動,可以選擇快走、慢跑、游泳、跳舞、打球等,特別推薦增加腹肌訓練,讓排便更加有力。
對于肛門括約肌松弛的中老年人,建議每日做 2 次提肛運動,每次緊縮、放松肛門 30 次,有增強肛門括約肌功能的作用,對直腸脫垂有著積極的預防作用。
作者:曾心月
編輯:顧軍
轉載:科普中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9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8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
頭條 2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