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顏值經濟快速發展,期間趁 " 美 " 而起的彩瞳行業,或將迎來國內首個上市公司。日前,隱形眼鏡生產制造商上海蒂螺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蒂螺醫療 ")與東方投行簽署上市輔導協議,正式啟動了 A 股 IPO 進程。
至此,這位彩瞳行業幕后大哥,終于要正式走向臺前。不過,在此之前,藍鯨財經記者從內部人員口中獲悉,蒂螺醫療正著手 " 剝離 " 其自有品牌瑞可可相關業務,似欲以純 B 端生意講述上市故事。
在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看來,彩瞳代工企業蒂螺醫療的上市,除了融資這層因素外,也是為了提升品牌影響力、加大自身市場號召力,從而提升產業上下游的整合能力。
(相關資料圖)
事實的確如此。有了上市背書后,對蒂螺醫療而言,一方面其主營的代工業務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品牌方,另一方面,雖此后自有品牌業務不并入財務報表,但以加盟代理形式擴張期間,背靠上市集團的噱頭則對加盟代理商更有說服力。
" 剝離 " 自有品牌、專注 B 端故事?
官網資料顯示,帝螺醫療成立于 2017 年 7 月 3 日,目前主要從事三類醫療器械產品(彩色隱形眼鏡)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工作,在上海、吉林、蘇州、西安、韓國均設有研發、生產和銷售中心。
事實上,其前身為上海蒂螺商貿有限公司,直至 2020 年 6 月 29 日完成股份制改造后,才更名為上海蒂螺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有了新的身份。而與名字有著同樣轉折變化的,還有公司的業務布局,從代理商到生產制造商,蒂螺曾經歷過 " 由 C 轉 B" 的戰略變化。
據動脈網此前報道,2009 年的秋天,忙于彩瞳代理業務的創始人金義霖,在受到韓國廠商發貨速度極慢、拖欠款項與 C 端用戶天天催貨的兩頭夾擊下,毅然決定自建工廠。于是,主營彩瞳的研發及生產的吉林瑞爾康誕生,這也是蒂螺醫療旗下第一個研發和生產基地。
而這對于彩瞳產業中游企業來說,入局門檻并不低。一方面,彩瞳產品具備較強烈的醫療屬性,監管嚴格;另一方面,金義霖向媒體透露,相關企業還需要精通醫療器械級材料科學、高精密加工和精細化工。
不過,正因門檻被抬高,入局的代工廠商數量并不多,也讓本科主修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的金義霖,看到了自己的機會所在。此后,有了專業的背書,結合先前在彩瞳大國(韓國)的經歷,金義霖帶領著蒂螺不斷發展壯大,成功從代理商轉為擁有研發制造實力的集團公司。
截至目前,蒂螺醫療為集團公司總部,下設 5 家全資子公司,1 家控股子公司,分別為吉林瑞爾康隱形眼鏡有限公司、蘇州瑞爾康科技有限公司、蘇州科羅迪商貿有限公司、上海蒂螺維珍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韓國福蔻株式會社、西安科詩美光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合稱 " 蒂螺集團 ")。
而受益于超前布局生產環節的戰略眼光,在近幾年彩瞳在國內興起之時,蒂螺醫療成功拿下了國內彩瞳領域大部分合作訂單,客戶中不乏可啦啦、美目美佳、Sweet Color 等在內的耳熟能詳的新銳彩瞳品牌。
與此同時,擁有生產能力的蒂螺醫療,也于 2020 年推出了自主品牌 Realkoko(瑞可可),發力 C 端,截至目前已在上海擁有 13 家門店,且正持續招募線下代理商。
B 端生產跟 C 端銷售的結合,顯然是一個很豐富的上市故事,但蒂螺醫療似乎不打算這么做。據公司內部人士透露,目前正著手 " 剝離 " 瑞可可相關業務,計劃成立新公司進行管理,不并入蒂螺醫療財務報表之中。談及原因,其表示,因瑞可可終端以加盟代理進行擴張,但集團的上市會讓這一業務受到限制。
" 這一操作的原因往往有兩種,一種情況是這個業務本身的市場發展前景很好、市場空間也很大,自然而然就沒必要放到主體里面;另一種情況,這是一個新興業務,本身市場發展的不確定性較大,放在主體有可能會拖累主體業績,所以有可能剝離出來的效果會更好一些。" 江瀚如是說。
百億彩瞳市場,中游話語權及挑戰同步提升
而專注 B 端,金義霖有著自己的理由。
近年來,中國彩瞳市場規模持續上升,彩瞳行業已步入快速發展階段。華經產業研究院相關報告顯示,2012 年美瞳行業新規發布后,行業才進入規范化運營階段,不過仍有較多美瞳是通過微商進行銷售。直至 2015 年,阿里健康拿到互聯網藥品發布許可,彩瞳產品打開線上銷售渠道,彩瞳行業正式進入了快速成長時期。
據其統計,2016 — 2021 年,彩瞳行業市場規模從 42 億元增長至 282 億元,年化復合增長率達到 46%;另據 Mob 研究院預測數據,預計到 2025 年中國彩瞳行業市場規模可達 500 億元。與此同時,較日韓等國家超 20% 的滲透率來看,國內美瞳市場滲透率較低,美瞳滲透率占近視人口比例不足 5%,提升空間大。
其中," 超 70% 的彩瞳品牌受材料研發、生產技術等限制,需要依賴代工廠的支持。" 在 2022 年動脈網的報道中,金義霖如是說。此外,他表示,近年來由于終端消費者需求快速迭代,對彩瞳產品設計、工藝、品質和產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彩瞳品牌商將更聚焦于渠道和營銷能力的建設,設計、生產工藝升級將更依賴于產業中游,即彩瞳制造商。因此,后者在產業鏈的話語權將會明顯提升。
不過,就目前而言,身處中游產業鏈,蒂螺醫療的話語權似乎還不算很大。觀研報告顯示,市面上約 90% 的美瞳產品為代工生產形式,其中中國臺灣生產供應比例較大。國金證券也曾在研報中指出,現階段中國電商平臺熱銷的美瞳品牌制造供應商主要以臺灣的精華光學和晶碩光學為主。
"(但)考慮到中國臺灣代工場對中國大陸市場元素敏感度低,國產代工場有望逐步替代中國臺灣代工場。" 國金證券如是說。
國產彩瞳代工發展前景的確可觀,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面對國外廠商以及國內臺灣代工的競爭,如蒂螺醫療在內的國產生產制造商,還需在成本及產品品質等方面更具優勢方能突圍,吸引更多客戶。
據了解,為此,蒂螺醫療也在持續加大對研發的創新和投入,包括新材料的研制、模具開發等,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截至目前,蒂螺集團擁有 7 個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涵蓋日拋、月拋、半年拋、年拋等隱形眼鏡全產品線產品,與此同時,擁有業內獨有的 7 色和珠光彩片注冊證,每月可推出新款設計 1000 余款,產品設計轉化率高達 30%。
不過,在產品品質方面,蒂螺醫療似乎還需留意。記者從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了解到,公司旗下產品曾在 2021 年不止一次出現抽檢不合格的情況。此外,其自有品牌瑞可可也曾因使用感欠佳等在小紅書等平臺遭到消費者吐槽。
而對于長期需要大量投放營銷的終端彩瞳銷售商來說,參考國外強生、博士倫等經驗,在做大品牌的過程中,為保證產品品質、把控成本等,對產業鏈的延伸也必不可少。例如新銳彩瞳頭部品牌 moody,為提升自身供應鏈體系 " 韌性 ",也已于 2020 年開始,在現有供應鏈能力持續強化的基礎上,著手自建供應鏈體系,籌備了隱形眼鏡工廠愛睿思。
于彩瞳行業,中游的地位及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也正因如此,隨著行業的發展,投射過來的目光也會更多,終端品牌向上布局產業鏈的同時,傳統醫療器械公司也在準備分這一杯羹。據悉,2021 年上半年,愛博醫療和昊海生科便相繼投入資金收購了彩瞳生產商股權,切入該領域。
而未來,蒂螺醫療面臨的競爭,也可能從此前的國外品牌及國內臺灣代工方,增至國內品牌方、醫療公司等。百億市場不容小覷,但競爭加劇之下,蒂螺醫療步伐能邁多大,上市故事能否圓滿收尾,一切還有待后續關注。
頭條 23-07-05
頭條 23-07-05
頭條 23-07-05
頭條 23-07-05
頭條 23-07-05
頭條 23-07-05
頭條 23-07-05
頭條 23-07-05
頭條 23-07-05
頭條 23-07-05
頭條 23-07-05
頭條 23-07-05
頭條 23-07-05
頭條 23-07-05
頭條 23-07-05
頭條 23-07-05
頭條 23-07-05
頭條 23-07-05
頭條 23-07-05
頭條 23-07-05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
頭條 2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