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高校未對公眾開放預約通道,旺盛的需求催生了付費入校相關生意。專業人士認為,與其消極地堵,不如積極地疏,有序漸進地向社會開放。
" 請告訴我,這所大學是誰的?"" 我們是納稅人,為什么不讓進?" 不久前,一則 " 家長帶孩子進大學參觀被攔,連環質問保安 " 的視頻受到關注。高校是否應該放開參觀游覽,再次引發熱議。
(相關資料圖)
隨后,該高校微信公眾號發布回應稱,校園目前并未完全對外開放,只限校友、師生親友以及公務往來人士等預約入內,后續將適時調整,盡可能滿足公眾參訪需求。
記者采訪發現,游客無法進入高校參觀的同時,在社交平臺和電商平臺上," 付費入校 " 卻成了一門生意。
入校需要有 " 關系 "
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北京累計接待游客 518.59 萬人次,從外地來京的王女士及其家人,位于其中。王女士表示,做旅游攻略時,她發現一些知名大學與故宮、頤和園等知名景點一樣,被很多旅游博主列入城市必打卡名單。因此,帶孩子前往知名高校參觀也是她此次行程的一部分。
然而,當王女士帶著家人來到高校門口,他們卻被攔了下來。" 保安說,現在沒有對公眾開放預約通道,外來人員需要通過校內的教職工和學生預約才能入校。" 王女士一家只能失望而歸。
記者在某大學門口看到,有不少像王女士一樣慕名而來的游客,但由于沒有入校資格,他們只能在門口徘徊。有游客試圖詢問正準備入校的學生可否幫忙帶進去,遭到婉拒。無法進校的游客們紛紛在校園門外拍照打卡,合影留念。
據了解,今年 1 月中旬起,多所北京高校宣布校友可以憑電子校友卡進入校園,并上線師生親友訪客預約系統。然而,對普通公眾來說,要想入校,需要有校內 " 關系 ",即或通過在校學生或教職工進行預約,或受到校內人士邀請。
在社交平臺上,不少人詢問 " 如何進校園,怎么才能預約成功 "。有博主整理了幾種渠道:找本校學生幫忙預約、通過研學機構帶隊進入、" 黃牛 " 有償帶入。
此外,為了有機會入校游覽,還有不少游客搶起了大學校園內的酒店、藝術館門票等。
付費參觀成生意
有償預約、名額有限、先到先得……游客旺盛的入校需求,催生了付費入校生意。記者在社交平臺搜索 " 入校參觀 ",付費入校相關廣告隨之出現。
記者聯系其中一位賣家,對方稱:" 可以幫忙預約進校,清華 300 元一位,北大 400 元一位,大人小孩都要收費。"
隨后他發來一份信息登記表,告訴記者,先填寫預約入校時間、姓名、身份證號、聯系電話、工作單位、家庭地址等,預約成功后刷身份證即可入校。
該賣家還告訴記者,由于清華大學單日報備總量上限為每天 4000 人,名額緊張。" 預約的人太多了,6 月份早就約滿了,現在已經排到 7 月中旬以后了。"
另一名 " 標注 200 元參觀清華北大 " 的賣家表示:" 進校方式不一定是哪種,可能是預約進校,可能是有人帶進去,也可能是坐車進去,但是保證能進去,不成功不收費。"
此外,研學游也成為進校參觀的一種途徑。記者加入了一個名為 " 北京游學親子行 " 的微信聊天群,120 多名群成員幾乎都是要報名參觀清華、北大的。
記者采訪該研學游負責人,對方給出的 " 清華一日營 " 報價為一大一小 1380 元,費用包含 2 頓正餐、清華大學藝博普展門票、研學知道、研學材料、研學服務等。
高校該不該開放
" 大學之大,在于包容并蓄,在于沒有圍墻。" 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寫道。大學校門何時開放,是不少公眾關注的問題。但也有反對者認為,學校畢竟不是公園,教學秩序、校園安全都應該納入考慮范圍。
高校到底該不該開放?應該如何開放?在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看來,在我國,絕大多數高校都是利用公共資源,特別是中央和地方財政投入發展建立起來的,理應有序漸進地向社會開放。
" 與此同時,高校也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文化創造的場所,不是完全對外開放的社會空間。" 戴斌說,因此,很多高校有諸多顧慮和擔心,如果對游客和市民開放的力度過大,可能會沖擊原有的教學秩序。
記者注意到,近來,有的高校正在打開 " 圍墻 ",今年 4 月,上海師范大學發布學校有序恢復對外開放的通知,進入校園只需刷身份證進行人臉比對。沒多久,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發布校外人員入校方式。
6 月 30 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發布開放暑期校園預約參觀的通知。兩所學校從 7 月 8 日起開放對外參觀,游客可通過線上渠道進行實名預約。
戴斌認為,高校向公眾開放是主客共享旅游資源的有益探索,也是一個城市開放、包容、共享應有的氣度。當前形勢下,既要考慮游客和市民參觀訪問的需要,也要重點考慮學校本身教學研究和文化創造的需要。因此,要分時分區域逐漸有序開放,例如在節假日和寒暑假對社會開放,一些公共區域也可以對外開放。
" 與其消極地堵,不如積極地疏,學校可以多增加一些定期的校園開放日,請學校管理部門、師生等志愿者充當導游、講解,引導游客和市民參觀,這也是校園文化與社會共享的一個有益探索,有利于增加學校的知名度和親和力。" 戴斌說。
來源 | 工人日報
責編 | 魏禮園
頭條 23-07-02
頭條 23-07-02
頭條 23-07-02
頭條 23-07-02
頭條 23-07-02
頭條 23-07-02
頭條 23-07-02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