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 1 號線五棵松站軌道下面 3.67 米的深處,一根內徑 4 米的巨大輸水管道穿行而過。今天,北京市民打開廚房水龍頭,每一滴水中有 70% 來自漢江。而在天津則是全部。那些忙碌的人們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喝的這些水來自于 1260 公里外的漢水——漢水猶如一根粗壯的血管,將養分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千公里之外。非虛構作家袁凌稱,漢水哺育了北京、 天津、河北、河南四地,共約 6000 萬人口。實際又何止這些?如果算上漢水流域,上游有西安和關中,下游與長江交匯處有武漢,沿線中小城市一大把,哺育人口輕松過億。
漢水,在武漢這邊常稱之為漢江,似乎唯此才能與莽莽長江相提并論。筆者最早認識漢江,還是上世紀 90 年代。那時武漢漢江邊上碼頭林立,停滿各種躉船和貨船,而緊鄰漢江的便是當時聞名全國的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漢水清澈,清澈中帶著一絲倔強,即便出了龍王廟,也要將渾濁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沖得老遠。武漢水質最好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取水點——宗關水廠,正位于漢江邊上。漢水安靜,很長時間人們只是注意到繁忙的漢正街,如果不走到江邊,鮮有人注意到這里居然躺著一條哺育上億人口的大江。
袁凌稱之為漢水,相較于漢江之謂,漢水似乎更顯歷史的厚重。這種厚重不僅跨越歷史的漫漫時空,還承載起沿線無數以此水為生的人們的命運。他們自出生以來便與這條水系為伴,隨著這條水系被寄望于引漢濟渭、鄂北調水、南水北調等多項宏大歷史使命后,他們的命運常常也會隨之蜿蜒曲折。然而,再如何蜿蜒曲折也很難剪斷他們與這條水系的血脈淵源。從丹江口水庫蓄水再到后來多次調水,無數人被遷往外地,但還是有很多人輾轉回到了故鄉,哪怕昔日的村莊已被江水吞沒,他們依舊棲水而居,努力在水邊謀些生計。
(相關資料圖)
非虛構寫作也是行走的文字。為寫這本書,袁凌前后歷經八年," 走訪了漢江沿線的水壩、移民、風物、纖夫、船工、漁夫、污水廠、老街和居民,了解它的過往和現在、繁華與寂寞、撫慰與疼痛,從匯入長江的終點直到源頭,觸碰它的軀體和靈魂 "。八年來,袁凌采訪了漢水沿線許多不太為人注意的個體,他們的命運不僅與漢水緊密相連,還構成整個漢水的宏大歷史敘事。
漢水在我國大江大河中僅列第十,排名并不靠前。雖然沒有母親河黃河那樣的顯赫高貴,沒有長江那樣的舉世矚目,但漢水卻一次次肩負沉重的歷史期望,穿山越嶺,滋潤著關中與西安、鄂北乃至京津等大片干旱缺水地區。據統計," 三項調水工程相加,漢水在丹江口水庫壩上每年被調走的水量總計近 110 億立方米,接近入庫水量的三分之一,至于遠期更是達到 40%"。當大量水源像被一根巨大的吸管吸走后,原本并不缺水的漢水出現了罕見的枯水期,甚至是干旱期,沿線一些城市面臨 " 守著漢水沒水喝 " 的怪現象。
" 受‘厄爾尼諾’等天氣現象影響,漢江流域水量從 1991 年發生突變,由 20 世紀 80 年代持續的豐水期轉入枯水,水量下降明顯,到 2005 年徑流量減少了接近 30%。" 為彌補漢水中下游水源不足,引江濟漢工程于 2014 年通水。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漢水水量,但長江之于漢水更顯渾濁,使得漢水失去了往日清澈的底蘊。漢水人清楚地記得,過去的漢水清洌甘甜,渴了捧口水便喝,而現在 " 不燒開會拉肚子 "。
《漢水的身世》
袁 凌 著
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漢水越是被寄予厚望,沿線人們的命運越可能因這些 " 厚望 " 而撲朔迷離。移民是袁凌書寫的重要對象。讀這些文字,有時像是跟著賈章柯的《三峽好人》重返庫區的移民地。漢水的蓄水調水史其實也是一部移民史。水娃子一家的移民經歷顯然更具代表性:1968 年丹江口水庫蓄水時,水娃子一家被納入移包范圍,搬遷到長江南岸的嘉魚縣,離老家有一千多里地,地勢低洼,澇災很厲害。待了幾年,水娃子沒法習慣異鄉的生活,攜家小 " 跑 " 了回來,據他回憶當時跑回來的人達到 90%。許多移民對于新地方沒有歸屬感,很難融入當地生活,于是形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即移民和回流移民。無論哪種身份,均無法擺脫漂泊的努力掙扎。水娃子一家費盡周折最終又重新落了戶,也蓋起了兩層樓房," 以為能夠從此安居,誰知道住了十來年,再次趕上南水北調移民搬遷 "。
在袁凌看來,漢水沿線本來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歷史上的 " 漢水沿岸確乎是一個道家世界。從小我的記憶中就充斥著張天師、真武大帝、女媧煉石、八仙過海這些傳說,家鄉也四處是祖師廟、純陽洞、八仙街這樣的地名和遺跡 "。這也從另一個側面應證漢水自古以來就是滋養人文的 " 風水寶地 "。
歷史上的漢水沿岸,由于沒有機動船,拉纖便成為一種職業,盡管這種職業很辛苦," 被扯下懸崖摔死的人很多 ",依舊沒能阻擋人們 " 前仆后繼 " 的腳步。袁凌尋訪了最后的 " 太公 ",遙望當年的拉纖場景,而在今天,這些場景往往只是作為旅游表演項目,很少有游客能真正從中體味到纖夫的艱辛和危險。
袁凌最后寫到了漢水環境大保護,為此周邊城市不得不放棄引進重污染企業。然而,歷史又似乎給人們開了一個玩笑,因為 " 漢江雖然被鑒定為總體二類水質,但由于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對河流(以及河流類水庫)的規定,其中少了兩項檢測指標:總氮和總磷含量。在這兩項上,漢江的水質有時連四類都不到,而總氮和總磷的主要來源是生活污水和化肥 "。在發展的壓力下,漢水正在悄然褪變。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沒人能預見漢水未來還會不會被寄予更新的歷史重望,唯一可以斷定的是,漢水的每次褪變,均會像袁凌筆下那些文字聚焦的那些個體,牽一發而動全身。
作者: 陳 斌
編輯:周怡倩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頭條 23-07-02
頭條 23-07-02
頭條 23-07-02
頭條 23-07-02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7-01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
頭條 2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