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不同立場上看待問題,得出的結論往往不同。
比如,如果站在普通家庭的立場上,選專業當然要選未來能夠吃上飯的。但是,如果站在整個教育系統的立場上,目前的整個專業分布態勢已成固定規模,包括各個專業背后的老師、教學資源的配置,也已形成一定固化模式。如果某些專業無人報考,則會造成系統資源調配的錯位和痛苦。
(資料圖)
我理解,這可能是張雪峰遭受官方批評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張雪峰講的也不一定都對。
我看過他的一些視頻片段,他的一大特點是,比較能夠帶動別人的情緒。不過,每個家庭各自有各自不同的情況,我覺得可以把他的話當作參考,但是也不能太過于盲信。
不過,由于現在是市場經濟,官方不包分配工作,所以總的理念我是贊成的,即對于普通家庭來講,選專業便是要能選 " 吃上飯 " 的。
官方在設置專業時,也要接受這樣的市場檢驗。不能說,一方面自己不用承擔包分配工作的責任,另一方面卻又不愿接受市場檢驗,這樣的做法不太對。
國內的高校在體制的庇護下,很少經歷風雨。
比如,假設你去美國、加拿大這些國家讀書,會發現,他們那邊的高校體系屬于完全的雙向選擇。總的來講,跟國內的找工作有點相似。對于學生來講,你可以向多個大學投多份簡歷。如果自身比較優秀的話,可能收到多個大學的 offer。
學生和學生之間存在競爭,大學和大學之間也存在競爭。
但國內的高校招生錄取制度,屬于把高校放在了學生上面,先占據一個優勢的地位。在占據這種優勢地位后,高校再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情況,在一定的規則框架范圍內,填報志愿。
對于學生來講,如果你第一志愿沒能被錄取,可能直接滑到二本。
我當年在參加高考時,有個同班同學平時學習成績超級厲害,便報了北大。結果高考滑鐵盧,沒有考到那么高的分,直接滑到了二本。其實他的成績也不錯,雖然北大上不了,但是上個別的一本重點類學校也綽綽有余。
但是,由于整個高校招生錄取制度偏向于高校,所以他直接滑到了二本,包括老師在內的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惋惜。
而且,我們那會兒很坑人,是先填志愿后高考。
市場經濟最終會沖擊官方的 " 權威 ",我覺得這是一個總的趨勢。人類社會的一大規則是,權力和責任相對等。當官方沒有太多責任后,也便沒有太多可能去維持權力。
關于法學專業,最大的問題是,在最近 20 多年間進入的法學生人數太多。
法學原本是一個中產職業,學完法律后,談不上大富大貴,但是原本應該也是餓不死。但是在最近 20 多年間,各大高校玩命擴招,光是律師的人數,便是呈現指數級增長。
但是,法律市場需求并沒有同比例增長,或者說也不可能按照這個速度同比例增長。
所以,這個行業的兩級分化,比較嚴重。
進入行業比較早且在頭部的律師,可以掙到不少錢,但是對于進入這個行業比較晚,沒法搶到市場資源的后來者來講,基本只能在底線趴著。
行業里有個段子:
說有人想招一個司機,包吃包住,月薪 5000 元,沒人應聘。但有人想招一個實習律師,需要懂法律,懂談判,會寫材料,能辦案,且會開車,月薪 2000 元,一堆人搶著報名。
段子內容未必是真,但現實可能大致如此。
來源:皇城根下刀筆吏 pro 微信號:gh_6282f915a521
頭條 23-06-24
頭條 23-06-24
頭條 23-06-24
頭條 23-06-24
頭條 23-06-24
頭條 23-06-24
頭條 23-06-24
頭條 23-06-24
頭條 23-06-23
頭條 23-06-23
頭條 23-06-23
頭條 23-06-23
頭條 23-06-23
頭條 23-06-23
頭條 23-06-23
頭條 23-06-23
頭條 23-06-23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2
頭條 23-06-21
頭條 23-06-21
頭條 23-06-21
頭條 23-06-21
頭條 23-06-21
頭條 23-06-21
頭條 23-06-21
頭條 23-06-21
頭條 23-06-21
頭條 23-06-21
頭條 23-06-21
頭條 23-06-21
頭條 23-06-21
頭條 23-06-21
頭條 2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