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高焓
(相關資料圖)
通訊員 莫冠婷 趙果 劉醍軒 李國全
視頻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子桐
" 弟弟,我這就接你回家,父母的遺愿實現了。"6 月 19 日,在廣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區分站擁抱著走失二十多年的弟弟許某東(化名)時,許先生一時哽咽。
6 月 17 日,許先生和村干部一行 4 人從安徽亳州驅車趕來廣州。1400 多公里的路,他們開了 10 多個小時。而這條尋親的路,在二十多年后終于走到了團圓。
今年 6 月 19 日是第十一個全國救助管理機構 " 開放日 "。在廣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區分站內,兩對失散 20 多年的家庭團圓了。記者從廣東省民政廳了解到,據統計,從 2018 年至今,廣東省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 33.37 萬人次,幫助 1.02 萬名不明身份的受助人員成功尋親,護送 1.79 萬名特殊困難對象返鄉團聚。
豫皖滇粵百轉千回尋親路 20 多年后兄弟團聚
" 弟弟走失的時候是十八九歲,我們從沒想過他會到廣州。" 許先生回憶,當年許某東走失后,一家人在亳州附近多地走街串巷、張貼海報尋找弟弟,卻一無所獲。
2022 年 4 月,許某東在廣州天河區棠下街被公安機關發現。廣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區分站協助接回辦公室副主任梁光楣回憶,許某東的表達能力有限,剛開始他不說話,只是點頭和搖頭,大概兩個月后才說出了自己的姓名。當時,他說自己來自河南信陽,尋親工作組聯動公安機關,通過姓名模糊查詢等方式逐一甄別、排查,卻一無所獲。
于是,梁光楣和同事以及來自各地的志愿者們經常和他聊天。" 你是哪里人?"" 家里吃不吃餃子?"" 冬天下雪嗎?穿棉襖嗎?" 或許許某東感受到了大家是真誠地想要幫助自己回家,他也有了簡單的回復,尋親工作組通過生活習慣等方式判斷,許某東來自河南、安徽一帶。
正在此時,通過聯動尋親網絡,工作組接到消息,云南有一位工作人員反饋,當地有一位樊姓男子和許某東很相像。
" 因為和我們此前的推斷完全不同,所以當時既興奮又疑惑。" 梁光楣說,在和樊姓男子的家屬取得聯系后,確認樊姓男子和許某東并非同一人,尋親工作再度陷入僵局。后來,尋親工作組再度聯動公安機關,通過祖籍推斷的方式,推測許某東應該來自安徽亳州附近。
所有的尋親信息,尋親工作組都會發布到全國救助尋親網等互聯網平臺,在茫茫人海中期盼一份與親人相遇的可能。今年 4 月,終于等到了轉機。" 親友在短視頻平臺上看到了弟弟,轉發給我,我一眼就認出來了。"20 多年沒見,看著視頻里的弟弟,許先生說:" 他胖了點,以前瘦。"
經過廣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區分站和亳州當地確認后,許某東確實是許先生走失 20 多年的弟弟。獲知消息后,許先生很激動,來廣州前特地給弟弟買了新衣服," 父母都已過世,我以后要好好照顧弟弟。" 忙碌了 300 多天的梁光楣也了卻了一樁心事:" 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我們終于可以放心地把許某東送回家的港灣。"
十多年尋親未果 一次轉發帶來轉機
" 找了十多年,我們甚至都以為弟弟已經過世了。" 吳女士是四川廣元人,她和兩位哥哥一起來接弟弟吳某軍(化名)回家。自從弟弟 20 多年前離家后,一家人就一直沒有搬家。當兄弟、姐弟擁抱時,吳女士沒能止住自己的淚水,卻還在為弟弟擦淚," 我們兄妹會一起照顧弟弟。"
離開四川多年的吳某軍已經學會粵語,目前在廣州做環衛工作。他回憶,來到廣州打工已有約 30 年,當年外出打工時,把身份證留在了家里,因此想回家卻又回不去。吳女士說,那時通信不方便,家人們在四川尋找弟弟的下落,并拜托到廣州打工的親戚幫忙尋找。找了十多年后一無所獲,甚至覺得弟弟已經過世。
今年 5 月,經廣州荔灣區南源社工站轉介,由尚丙輝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幫助吳某軍尋找家人。在社工的耐心詢問下,吳某軍講出了自己來自四川廣元,還有兄弟姐妹的姓名。
社工將這些信息轉發到四川廣元志愿者群," 當天就有了回音。" 尚丙輝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從事尋親工作,他介紹,通過互聯網平臺以及全國的志愿者網絡,尋親變得更為高效了。
廣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直以來,全市救助管理機構持續開展 " 大愛尋親,溫暖回家 " 專項行動,成立尋親工作室,廣泛利用網絡、媒體尋親平臺,充分聯動公安部門運用 DNA、指(掌)紋、人像比對等高科技手段和大數據技術,推進提升救助尋親成功率。
同時構建 " 社會力量 +" 尋親模式,有效聯動全國相關社工機構、志愿團體、慈善組織開展組網式、接力式尋親,通過多元尋親渠道提高尋親效率。
記者從廣東省民政廳了解到,廣東各地在加強傳統尋親工作的基礎上,積極拓寬尋親渠道,及時將滯留受助人員身份信息推送至全國救助尋親網等互聯網平臺;加強與公安機關協調溝通,采取人臉識別、DNA 比對等技術手段開展尋親。
此外,省民政廳還在 " 粵省事 " 政務小程序上開通 " 群眾自助尋親 " 功能,公眾可一鍵上傳走失親人相片,實時搜索走失人員救助軌跡,無需再跑遍全省救助管理機構、逐一辨認每位受助人員,實現 " 零跑動 ",曾有人僅用 3 秒就成功在救助站找回因走失在救助站受助的母親,該功能上線以來已有 5.4 萬余人上傳相片進行自助尋親。
來源 | 羊城晚報 · 羊城派
責編 | 樊美玲
校對 | 趙丹丹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