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禾 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
【資料圖】
孟良崮戰役與長津湖戰役的相似之處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輝煌戰史中,有兩場著名的戰役,至今為人們所稱道。這兩場戰役,一次是在解放戰爭中,在孟良崮戰役全殲國民黨整編七十四師。另一次是在朝鮮戰爭的長津湖戰役中,冒著裝備上的巨大差異,擊退美軍第 10 軍。
這兩場戰役的細節,描述的相關資料很多,在此不再重復,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找來看。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這兩場戰役中的共同點。
首先,這兩場戰役中的敵人,戰斗力都非常強悍。美軍第 10 軍自不必說,1950 年的美軍,挾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余威,是當時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大的軍隊。而被殲滅于孟良崮的國民黨整編七十四師,則也是一支被稱為 " 全部美械裝備、經過美軍訓練、‘五大主力’之一 " 的王牌師。
那么,人民解放軍(在朝鮮戰場稱為志愿軍)是如何打贏這兩個強大的對手呢?這兩場戰役的共同點在于,強大的敵人都是在脫離戰線的突進中,被解放軍抓住了戰機,通過堅決、果斷的戰斗予以殲滅。
在孟良崮戰役中,在蔣介石的臨陣干預之下,國民黨軍隊放棄了之前大軍密集、多路穩進的戰術。其中,國民黨整編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求勝心切,帶領整編七十四師突出國民黨軍戰線,以至遭到解放軍以優勢兵力殲滅。
在當時,孟良崮周圍一百公里范圍內至少有四十多萬國民黨軍,但是在孟良崮戰場卻只有整編七十四師,而解放軍則在這一小戰場上集中了絕對優勢兵力。戰后,陳毅、粟裕將該戰役稱為 " 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
而在長津湖戰役中,美軍第 10 軍在朝鮮元山登陸以后長驅直入。按總司令道格拉斯 · 麥克阿瑟求勝心切的計劃,在所謂 " 圣誕節回家攻勢中 ",要求美軍快速進軍鴨綠江、消滅所有北朝鮮抵抗力量。
結果,在長途行進中,裝備精良的第 10 軍被志愿軍伏擊于長津湖地區,進攻計劃因而遭到失敗,迫使美軍遭遇了 " 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 "。志愿軍隨后收復三八線以東的廣大地區,這次戰役也成為朝鮮戰爭的重要拐點。
對比孟良崮戰役和長津湖戰役,我們可以看到幾個共同點:對手都裝備精良,按理說都不好打;對方指揮官都求功心切,讓部隊突出戰線作戰;解放軍(志愿軍)都抓住了敵人精銳力量脫離戰線的戰機,集中優勢兵力加以堅決的打擊。
可以說,在這兩場戰役中,對手雖然裝備精良,但是戰術上的錯誤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對手不犯錯、不在求勝心切的企圖心下脫離戰線,那么人民解放軍的取勝之路也會變得坎坷。
牛市中更容易找到 " 突出戰線的股票 "
古往今來,用兵和用錢都有許多相通之處。在投資中,事情也是一樣。當證券市場處于熊市、或者震蕩市時,市場中的交易者保持相對冷靜,各個證券的定價 " 在同一戰線中 "、彼此之間價差不大時,聰明的投資者就很難找到 " 脫離戰線的殲敵目標 "。
反之,當市場處于亢奮狀態、比如牛市時,市場中的投資者們都 " 求勝心切 ",定價就容易出現紊亂,股票之間的價差就容易拉大,而更大的價差會導致 " 脫離戰線的目標 " 相對更加容易出現。蜂擁而至的資金會推動某一些股票的價格暴漲。與此同時,其它 " 同盟軍 " 的股票則要么按兵不動,要么漲幅不多。
這時候,冷靜而又聰明的價值投資者,就可以 " 殲滅 " 這一部分暴漲的股票,把資金配置到性價比更高的投資標的中去。而這種配置的過程,會讓投資組合的基本面實現暴增。
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說明這種更容易出現在牛市中的、高賣低買(或者說貴賣賤買)的交易機會。假設我們持有一只股票,PB(市凈率)為 1 倍,RoE(凈資產回報率)為 10%。這時候,如果持有不動,那么每年我們持有的凈資產的增長速度就是 10%。
但是,如果今年股票市場走入牛市,這只股票的估值從 1 倍 PB 上漲到了 2 倍 PB,同時其它基本面相同的股票 PB 只漲到了 1.2 倍,那么我們賣出手上 " 突出估值戰線 " 的股票、買入一只便宜的股票,就會讓我們的凈資產瞬間增加 67%。按照復利計算,這相當于 5 年半的 10% 的 RoE 才能帶來的資本回報。
其實,就像李小龍總是把截拳道格斗體系的哲學精髓比喻為 " 水 " 一樣,如果我們從水的角度,就很容易理解牛市中容易產生 " 脫離陣線的股票 " 這一現象。
當水處于常溫下時,各個水分子之間保持相對穩定。但是,當水沸騰時,水分子之間的運動就會加劇,水流就會變得洶涌,甚至一些水會氣化、離原來的水體的距離陡然加大。這種現象,和作為 " 市場水分子 " 的股票,其價格之間的差異在牛市中陡然拉大的現象,是十分相似的。
歷史上的實證:巴菲特在牛市中的超額基本面暴增
以上所說的,都是 " 在牛市中更容易尋找突出戰線的股票 " 的理論。不過,理論總是枯燥無味的。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實證。
在沃倫﹒巴菲特的整個投資體系中,有兩條準則非常重要:通過不斷優化配置,盡最大可能增加資本的效率;在有魚的地方抓魚、在有機會的市場里交易。(需要指出的是,幾乎在所有時候,有機會的市場都是由沒水平的投資者組成的。這種情況可以細分為兩類:要么是投資者本來就沒什么水平,要么是有水平的投資者被牛市的情緒集體沖昏了頭腦。)
當我們把這兩條準則組合起來,加以前述的 " 牛市中更容易出現脫離戰線的股票 " 這一客觀現象,我們就能從原理上做出一個推論:在美國市場的牛市中,當 " 脫離戰線的股票 " 變多、或者說 " 池塘里的魚變多 " 了的時候,巴菲特這位資本配置的大師,應當也會找到更多的交易機會、進行更多的資本優化配置、從而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基本面。
那么,事實是否如此呢?
根據伯克希爾﹒哈撒韋(BRK)公司的年報,巴菲特為投資者整理了 BRK 公司從 1965 年到 2018 年每年的基本面增速,以及當年標普 500 指數(包含股息率,下同)的回報:這兩組數據顯示了高度的相關性。也就是說,如果今年標普 500 指數表現更好、更像一個牛市,BRK 公司的基本面增速就會更快。(注意這里指的是基本面增速、而不是股價增速。)
由于 BRK 公司后來規模變得過大,因此前后的基本面增速變得有所不同,為了比較的準確性,我們可以簡單把 1965 年到 2018 年拆成兩段:1965 年到 1990 年、1991 年到 2018 年。從圖中可以看到,在這兩段時間里,標普 500 指數的表現都和 BRK 公司的基本面增速呈高度正相關關系。
比如,在 1976 年,標普 500 指數的回報率為 23.6%(包含股息,下同),而當年 BRK 公司的凈資產增速達到 59.3%。在 1989 年,這兩個數字分別是 31.7%、44.4%。在 1998 年,這兩個數字分別是 28.6%、48.3%。
要知道,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一般來說無論經營的多好,一年的凈資產增速如果純粹靠經營、不靠資本重新配置或者增發等方法,都很難達到 40%、甚至 50%。而巴菲特在以上年份點石成金的魔法,很大程度上就來自在牛市中抓住 " 脫離戰線的股票 ",從而進行的優秀的資本重新配置。
看到這里,我想你一定開始理解牛市真正的紅利是什么了。對于許多普通投資者來說,牛市無非是一場估值抬升的虛幻盛宴。隨著估值抬升帶來的歡欣鼓舞,必然隨著將來估值的回落而煙消云散。甚至不少投資者還會在牛市頂點加入,結果賺錢沒趕上、挨打沒落下。
但是,對于聰明的價值投資者來說,牛市這種難以預測的市場行情,其最大的價值、能帶來的最大紅利,并不在于股價的短期飆升,而在于其中混亂的市場波動、以及期間產生的大量 " 脫離戰線的股票 "。只要抓住了牛市中估值體系紊亂帶來的資本重新配置機會,那么當牛市最終遠去時,價值投資者的投資組合基本面一定會變得大為不同。
圖:標普 500 指數當年變動(含股息,縱軸)和 BRK 公司當年基本面增速(橫軸)(1965 年至 1990 年)
圖:標普 500 指數當年變動(含股息,縱軸)和 BRK 公司當年基本面增速(橫軸)(1991 年至 2018 年)
/xz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9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8
頭條 23-06-17
頭條 23-06-17
頭條 23-06-17
頭條 23-06-17
頭條 23-06-17
頭條 23-06-17
頭條 23-06-17
頭條 23-06-17
頭條 23-06-17
頭條 23-06-17
頭條 23-06-17
頭條 23-06-17
頭條 23-06-17
頭條 23-06-17
頭條 23-06-17
頭條 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