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S17 Pro 在 5 月 31 日發布,這一代包括 S17、S17t(換成天璣 1300 馬甲的頂配版 S17)、S17 Pro 三款,分別搭載驍龍 778G+、天璣 8050、天璣 8200。而 S17 Pro 省流就是升級 1.5K 屏、多了 2 倍長焦,3099 元起。
S17 系列與友商競品 Reno10 系列、榮耀 90 系列、小米 Civi 3 的規格對比 ↓
vivo S 系列的命名完全沒規律,數學家看了都直搖頭,且更新極快:
(資料圖)
只有 4 年歷史的系列,但已經有 10 代產品:S1、S5、S6、S7、S9、S10、S12、S15、S16、S17
S1 在 19 年 3 月發布,S12 是 21 年 12 月底,S15 是 22 年 5 月,S16 是 22 年 12 月底,S17 是 23 年 5 月 31 日
作為主打自拍的手機,vivo S 系列的前置造型和外觀變動也很快:
S1(升降前置)、S5(右上打孔)、S6(水滴屏)、S7(劉海)、S9(劉海)、S10(劉海)、S12(劉海)、S15(中置打孔)、S16(中置打孔,開始搞環閃)、S17(中置打孔)
做工 & 手感 & 指紋識別 & 外放 & 振動
連 vivo 的包裝都開始變環保,真的是世界變了。
這顆 80W 的 A 口充電頭,型號 V8073L0A0-CN 只有 10W、9V 2A 18W(QC 2.0)和 vivo 的私有協議,最高 11V 7.3A 80W,不支持 PD,不太環保。
OPPO Reno10 Pro+、vivo S17 Pro、vivo X90 ↑
OPPO Reno10 Pro+、vivo S17 Pro(山海青)、vivo X90 ↑
明面上,vivo S17 系列主打配色是冰白玉(玉制玻璃,每片都不同)和山海青(粒子墨水),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C 位的是花海配色(粉色)↓,猛男最愛,線下女性用戶估計更愛,只可惜 S17 Pro 沒有這個配色。
S17 系列基本沿襲 S16 系列的設計,只是相機矩陣從金屬換成了玻璃,去掉了人人喊打的湊數副攝,把標志性的環閃燈挪到相機下面。800 萬像素的戰術超廣角被挪到右側的閃光燈下面,可以說是非常靈性了。
后蓋宣稱是用 10-40 μ m 的磁粉控制出來的紋路——會隨角度變換的 bling bling" 水墨畫 ",效果很新奇。
曲屏 +188g 重 +7.46mm 的厚度,手感甚好。低位置的短焦指紋,按鍵虛位有億點點的大,其余還好。
外放音量大且音質不錯,但看到單揚聲器、轉子馬達、單頻 GPS,不禁想問:今夕是何年?
客觀測試:屏幕 & 性能 & 發熱 & 續航 & 充電
vivo S17 全系都是京東方 6.78 英寸 120Hz 1.5K 曲屏,全白峰值 1000 尼特。
實際測試的色準和亮度,都略強與 OPPO Reno10 Pro+。均勻度可圈可點,手動全白時,中央 567 尼特,四角亮度 554/552/585/587 尼特,差值 35 尼特。
(性能測試:3 種顏色分別代表 CPU、GPU、閃存讀寫性能,分數越高越好(顏色條代表該項測試中與最佳成績的比值,越長越好)
天璣 8200,配 LPDDR5 內存 +UFS 3.1 閃存。實際發揮正常,GPU 略強于早期的天璣 8200 機型。
不開玩笑,藍廠確實是聯發科樣板間,把 S17 Pro 的動畫再調快一點,你可能都覺察不到它和旗艦的流暢度差距了。
(續航測試:測試環境為室溫 YY 度,200 尼特屏幕亮度,測試電量區間 30% 到 80%。包括 30 分鐘《和平精英》HDR 高清 + 極限幀數 + 抗鋸齒、30 分鐘 B 站 1080P 視頻播放、30 分鐘微博短視頻、各 30 分鐘的 Wi-Fi 和 5G 沖浪,共 2.5 小時)
天璣 8200+1.5K 曲屏 +4600mAh 電池,本來對 vivo S17 Pro 續航沒有什么預期,但結果出乎預料地好,戰平了 5000mAh 電池 + 天璣 8200 的 iQOO Neo7 SE。
4600mAh 電池 +80W 快充。1%-100% 充電耗時 49 分鐘,設定相當保守,明顯慢于同是 80W 但電池更大一加 Ace 2V,和友商的 67W 快充接近。
拍照
vivo S17 Pro 比 vivo S16 Pro/17/S17t,多了顆 2 倍人像長焦(雖然沒有 OIS):
5000W,三星 JN1,0.64 μ m,1/2.76",F2.0。90 度廣角 +AF+ 雙柔光燈
5000W,IMX766,1 μ m,1/1.56",F1.88+OIS
800W,IMX355,1.12 μ m,1/4",F2.2
2 倍人像 IMX663,1200W,1.22 μ m,1/2.93",F1.98
這次就找OPPO Reno10 Pro+來越級對打一下吧(價格分別是 3099 元起和 3899 元起),eno10 Pro+ 是 IMX890 主攝 +800W 超廣角 +3 倍 F2.5 的 6400 萬像素 OV64B 長焦。
超廣角對比
超廣角對比 1,全局與中央放大對比
超廣角對比 2,全局與中央放大對比
超廣角對比 3,全局與中央放大對比
2 倍對比
2 倍對比 1,全局與中央放大對比
2 倍對比 2,全局與中央放大對比
2 倍對比 3,全局與中央放大對比
3 倍對比
3 倍對比 1,全局與中央放大對比
3 倍對比 2,全局與中央放大對比
3 倍對比 3,全局與中央放大對比
主攝對比
主攝對比 1,全局與中央放大對比
主攝對比 2,全局與中央放大對比
主攝對比 3,全局與中央放大對比(暴力算法,在高頻線性的物體上有明顯 " 振鈴效應 ",出現不存在的條紋)
主攝對比 4,全局與中央放大對比
vivo S17 Pro 白平衡穩定,測光偏亮,還是藍廠經典風格,暴力多幀合成 + 降噪 + 銳化 + 鮮艷發色 + 強大的高光壓制,導致畫面細節弱友商一些,但主攝和超廣角整體比 Reno10 Pro+ 要強一點。
2 倍長焦調用相對積極,稍微偏弱點的燈光場景也能調用。沒 OIS,取景畫面抖成狗,成片率還行。2 倍長焦規格雖弱,但非弱光場景里,加上 vivo 超分算法,還是明顯強于 IMX890 的 2 倍裁切。
而 Reno10 Pro+ 那顆同級沒對手的3 倍長焦,光線越弱,拋離對手越遠(弱光場景除外,因為弱光下大家都調用不了長焦)。
機佬的部分說得差不多,最后就是 S 系列的專長——自拍了。
雖然幾乎都是 1/2.76 英寸左右的前置 COMS,但 vivo S17 Pro 的光圈,從前代的 F2.45 提升到 F2.0。而 F2 和 F2.4 是半檔的光圈差別,有 50% 的進光量差距。這一代競品里,這是僅次于小米 Civi 3(還 TM 有兩顆 K3D2)的規格。
實際自拍細節表現確實比前代更強,但為了大家的眼睛著想,就不放我們機佬的自拍樣張了。
噢,對了,除了視頻通話美顏,vivo S17 Pro 的前置支持 4K 60 幀視頻錄制,預計明年底國產影像旗艦應該就能追上了。
vivo S17 Pro 標志性的環閃(直播小姐姐眼睛反光的效果,就是靠環閃燈做到的),里面是 4 顆 LED(2 暖 +2 冷),有慢門閃光(翻譯就是可以用更慢的快門速度,讓背景也亮起來),有專門的美食模式(食物版的人像模式),產品設定和小紅書小姐姐高度重合,但我們機佬沒什么關系就是了。
總結
S17 這一代,S17/S17t 價格微降,把 SoC 從驍龍 870 退回驍龍 778G+,把成本挪去給 1.5K 屏幕和主攝(6400W GW3 升級成 IMX766/GN5)。
而 S17 Pro 多加了 8+256 版的入門版本,價格和前代基本一致(頂配便宜 100),升級了 1.5K 屏、更大的前置光圈、多加了 2 倍長焦、快充從 66W 到 80W。毫無疑問,它就是 S17 系列里性價比最高的一臺。
但預計,賣得最好的應該是標準版 S17:線下消費者和小姐姐,大概率用不出天璣 8200 和驍龍 778G+ 的性能差距,它們更加在意的是幾乎一樣的外觀、有粉色版、一樣強的前置和環閃,以及同配便宜 600 元的定價……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