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蕭久 環球時報記者 倪洪章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辛斌】中國光伏行業協會13日凌晨發文稱,“關于媒體報道的中國光伏從業者參加德國慕尼黑國際太陽能技術博覽會時被帶走調查一事,得到消息后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高度重視。經了解,當事人只是協助調查,目前已回到酒店。這次協助調查的只有其一人,不涉及網傳的多家中國光伏企業,也沒有出現多名人員協助調查的情況。”
“德國之聲”13日報道稱,慕尼黑機場聯邦警察發言人證實,警方在當天早晨拘押了乘坐來自上海的一個航班上的一位旅客,執行的是奧格斯堡地方法院簽發的拘捕令。當日下午,這名男子被送往法院面見法官,之后被有條件釋放。報道稱,此案涉及經濟犯罪領域的違法行為時間跨度為2015年到2017年間,受控人在這段時間里擔任一家中國光伏產品制造企業的高管,同時負責出口銷售業務。美國彭博社13日報道稱,德國檢察官禁止中國一名光伏行業管理人員離境。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太陽能光伏產品分會秘書長張森1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事情本身并非像媒體炒作的那樣嚴重。他認為,因為疫情導致中外交流停止,中歐光伏貿易合作上的一個歷史問題就遺留到了現在。但德國是中國光伏產品重要的出口國,這件事情并不會影響中德貿易大局。
太陽能光伏產業已成長為中國可以在全球掌握話語權的新興行業之一。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數據顯示,2022年,歐洲對光伏的需求攀升,中國光伏出口份額占比超過一半,西班牙、德國、波蘭市場需求增長最為明顯。
天合光能董事長兼CEO高紀凡早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光伏產業興起于上個世紀末,2008年金融危機后,歐美和日本諸多太陽能光伏企業破產,中國企業迅速崛起。但也是那時起,美國以“雙反”(反傾銷、反補貼)為武器,與歐洲“圍堵”中企。當時中國的光伏組件產品占據全球市場的60%,其中95%以上依靠海外市場銷售,美歐的“圍堵”給中國企業帶來沉重的打擊。自2013年起,中國出口到歐洲的光伏產品被征收高額關稅,該政策于2018年9月到期后終止。雙反調查結束后,歐洲市場迅速回暖,成為中國組件出口規模最大的地區,根據InfoLink Consulting數據,歐洲2022年累計從中國進口86.6GW的光伏組件,占全年中國組件出口的56%,且增長速度超過100%。張森說,現在中歐之間的光伏貿易已經恢復到正常。歐洲對光伏產品的需求非常大,歐洲光伏太陽能制造能力與中國也有明顯差距,“所以對中國而言,開拓歐洲市場是一個趨勢”。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地緣政治下中國企業可能會遇到雙反調查等挑戰。但長期而言的話,因為西方靠自己可能滿足不了歐洲碳中和的需要,中國只要把技術、成本做到最好,歐洲最終還是得找中國企業。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4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