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克洪
2023 年 6 月 9 日 -10 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共同舉辦的第三屆新時代人力資源管理創新與發展高端學術論壇暨《中國人力資源管理年鑒(2023)》發布會在京召開。
本屆論壇發布了《中國人力資源管理年鑒 ( 2023 ) 》。該書系統梳理總結一年來中國人力資源管理的學科發展歷程,及時準確地記錄學科發展的概況,學科研究的主要成果、側重點,學科帶頭人的發掘和培養等各方面的內容,可以從 " 點 " 與 " 面 " 上同時反映人力資源管理發展的脈絡,便于讀者了解、認識相關子學科的最新進展,查閱相關資料。
(資料圖)
本屆論壇匯聚國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眾多專家學者,國內多家頂級、權威期刊的負責人以及政產學研創等各界精英,安排了 "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創新 "" 論壇入選優秀論文研討 ""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 "" 圓桌論壇 " 和 " 科研議題確定與表達——科研論文與智庫報告工作坊 " 等單元,以 "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人力資源管理創新與發展 " 為主題,著重探討了 "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創新 " 和 "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 " 兩大方面的問題。
教育、科技、人才應相互支撐
據介紹,2001 年 -2020 年全國 100 個大中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情況的檢測數據顯示,全國 100 個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求人倍率(有效需求人數與有效求職人數之比)從 2001 年的 0.71 上升到 2020 年的 1.46。意味著我國人才從 " 供大于求 " 變為 " 供不應求 "。
" 在當下人力資源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逆轉的情況下,最缺的就是技能勞動者。普通技能勞動者求職倍率達到 1.5,高級人才甚至到了 2-3。"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柳學智說,但從中職分流的數據來看,截至 2021 年,我國初中畢業生進入中等職業院校的比例僅為 40%,距離當年教育部提出的 " 保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大體相當 " 仍有差距。
他還提到,從高校畢業生的數據來看,從 2018 年起,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畢業半年的就業率已經超過本科畢業生。而在近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整體下滑的態勢下,高職畢業生就業率下滑趨勢也小于本科畢業生。
" 而高等教育普通本科的培養結構,實際上也是和社會的需求是脫節的。" 柳學智介紹,以理學與藝術學為例,從 2011 年 -2020 年,理學就業率較高,但畢業生人數明顯下降,藝術學就業率較低,但招生人數反而上升。與此同時,我國雖然研發人員總量處于世界第一,但是研發人員密度在 G20 集團中僅排第 12,市場需求仍有較大的滿足空間。
" 技能人才嚴重缺乏,但大量學生不愿意去學技術;研發人員的數量與質量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這些是當下人才結構性矛盾的例子。" 柳學智表示,要解決結構性矛盾,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應相互支撐,不應該各自為政發展。同時,在實踐中要以人才為創新的抓手,通過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的改革,釋放人才的活力。
科技進步下的人力資源,終身教育越來越重要
在《適應新時代發展的人力資本和教育》的報告中,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趙忠提到,在我國以教育為例進行人力資本的探討,仍存在很多可以進一步完善之處。
趙忠表示,我國的人力資本存在顯著的地區和城鄉差異,東部地區受教育程度高于其他地區,城鎮的受教育程度又高于農村地區。而在一定程度上,人力資源既是各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結果,也是各個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這使得城鄉之間的發展水平形成惡性循環。
" 這不僅僅反映在教育本身的基礎教育設施的差異,也反映在人力資本的流動。通常人力資本是由農村流到城市,由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流到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趙忠說,這種情況實際上并不利于整個國家持續穩定,不利于人力資本調入地區的人力資本積累。
同時他也提到,我國還存在農村人力資本投資滯后、農業轉移人口技能提升不足、熟練工人無法滿足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需求、兒童與老年的人力資本開發不足、教育與培訓體系不足等情況。他提到,傳統意義上的人力資本一般強調教育和健康兩方面的內容,即強調認知能力的培養,但當下所強調的創業精神、創新精神、面對人工智能技術進步的適應能力,都屬于非認知能力的范疇,當下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培訓體系亟待健全完善。
2023 年,人工智能發展按下加速鍵。但同時,游戲原畫師、創意設計師、文案撰寫者被 AI 優化的新聞也時有發生。投資銀行高盛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全球勞動力市場可能即將出現 " 重大顛覆 ",人工智能會影響相當于 3 億份全職工作的工作量。
" 以前在一個工廠操作工可以干一輩子,通過經驗的積累,技能會越來越值錢,但是現在很多單位完全不一樣。" 趙忠認為,隨著技術進步,教育和職場的界限在逐漸模糊,終身教育與在職培訓的體系建設也越來越重要。
" 所以一方面,學校培養出來的人,要滿足人力資本的專屬性,畢業就能投入使用。但同時,具有專屬性的人力資本會面臨很大的技能老化、資本折舊的問題。" 趙忠說,如何平衡通俗性的人力資本和專屬性的人力資本是一個兩難卻也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在 " 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創新 " 單元中,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副書記徐芳教授作了題為《科技創新人才發展與創新高地建設》的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蔡躍洲研究員作了題為《科技自立自強的挑戰與應對》的報告;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黨委書記于海波教授作了題為《破四維背景下人才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思考》的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高中華研究員作了題為《工匠精神導向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理論構建與實證檢驗》的報告。
(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
來源 | 羊城晚報 · 羊城派
責編 | 謝哲
校對 | 趙丹丹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3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
頭條 2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