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 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產品與成果博覽會昨天開幕。圖為中國船舶集團展位內,小觀眾在輪船模型前仔細觀察。本報見習記者 王竟成 攝
濃濃的科技味兒,成為首個以碳中和為主題的博覽會——首屆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產品與成果博覽會的最大亮點。而在碳博會首日舉行的科技論壇上,國內外頂尖學者和兩院院士受邀到會,并將綠色低碳領域最新趨勢和進展帶到會場。
外界公認,科技與金融是驅動綠色低碳發展的 " 雙輪 "。而昨天下午舉行的這場高規格論壇,則再一次凸顯了創新的意義。正如與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在開場致辭中所說:" 不斷地推進科技發展,是我們至關重要的重中之重,它可以幫助我們應對最棘手的全球性挑戰,包括氣候變化和碳排放。"
(資料圖)
" 不可能三角 " 必須突破
技術對于 " 雙碳 " 的價值,如今正日益凸顯。在主旨演講中,賀克斌表示,未來,世界經濟將從對能源的 " 資源依賴 " 轉變為 " 技術依賴 ",也就是說,技術將成為以后的競爭焦點。因此,必須對全社會能源的生產和消費結構進行系統性重構,拿出全方位的技術解決方案,才能實現能源系統的革命性轉變。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杜祥琬的發言,也強調了技術的重要性。他表示,傳統觀念認為,能源體系有一個 " 不可能三角 ",就是說 " 安全可靠、經濟可行、綠色低碳 " 這三個目標無法同時實現。但是,假如中國要如期實現 " 雙碳 " 目標,那就必須把 " 不可能三角 " 變為 " 可能三角 ",突破口就是科技。
杜祥琬報告的主題聚焦于對我國 " 雙碳 " 戰略和路徑進行宏觀思考。他表示,我國的 " 雙碳 " 之路面臨很多困難——碳排放總量已占全球 30%,人均排放是全球的 1.7 倍,而且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在此情況下,留給中國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時間只有 30 年,遠低于發達國家的 50 至 70 年。
盡管如此,杜祥琬依然認為,通過健全綠色低碳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產學研合作,中國完全可以高質量地實現 " 雙碳 " 目標。他表示,技術的發展,讓學術界和產業界重新認識到我國的資源稟賦特點,不再是傳統的 " 富煤、缺油、少氣 ",而是擁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在當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量已達 12 億千瓦、占總裝機 47% 的情況下,杜祥琬認為,通過強化技術創新和政策激勵,我國一定可以構建起新的發展范式,未來可開發的可再生能源總量是當前規模的 10 倍以上。
新成果讓人大開眼界
技術對綠色低碳的決定性影響,是通過一個又一個革命性的創新成果支撐的。昨天的論壇上,頂尖科學家們分享了一些最新科技進展,讓人大開眼界。
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名譽教授、二氧化鈦能在紫外線下將水分解為氫和氧的發現者藤島昭,昨天來到上海,報告了光觸媒領域的新進展。他表示,這一科學機制完全可以用于人造光合反應,也就是模仿植物,借助太陽光的能量,將二氧化碳還原為氧氣和碳。實際上,他的團隊目前已制造出一種金剛石薄膜,將其作為電極、置于水中,就可以分解二氧化碳。
在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看來,最有潛力的清潔能源寶庫無疑是海洋。他和團隊研發了一種新型器件——納米摩擦發電機,使得海浪起浮等傳統發電裝置無法利用的低頻動能,首次可以被轉化為電。王中林表示,理論上,如果能大規模部署這一裝置,那么只需相當于北京市面積的一片海域,就可以滿足全國 20% 的用電量。
2019 年沃爾夫化學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約翰 · 哈特維希的低碳研究,聚焦塑料的再生。他開發了一種化學方法,能將各種類型塑料(一般是擁有很長化學鏈的大分子聚合物),解構為單一的短鏈分子,就像把房子拆解為磚頭,而后可以重復利用。哈特維希表示,有預測顯示,未來 25 年,人類將生產和消費的塑料總量,很可能超過之前歷史的總和;為此,必須找到重復利用塑料廢棄物的方法,以降低塑料生產的石油消耗。
" 研究孤島 " 將拖累低碳創新
氣候變化作為一項全球性挑戰,當然離不開全球性合作。本次論壇上,多位科學家都強調了在當下推進國際科技交流的重要性。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李政援引《自然》雜志此前刊發的一篇報告。該研究顯示,全球合作為世界低碳發展節省了大量資金。據測算,從 2010 到 2022 年,光伏領域的全球合作讓美國和德國分別節省了 200 億、80 億美元。反過來,假如這種合作被打斷,那么未來 10 年,光伏發電的成本會不降反升,升幅高達 25%。一旦如此,無疑將對全球脫碳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王中林也回憶起不久前他剛在韓國參加的一場基礎研究會議。會上,來自中、美、英、法、韓等國的許多科學家慷慨地分享了各自的發現和觀點,氣氛相當融洽。王中林表示,為解決碳排放問題,基礎研究的國際合作至關重要。
實際上,昨天的高規格論壇開幕時,其主辦方——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聯合發布了一份致力于以科技創新促進碳中和的《上海倡議》,其中特別提到加強該領域的全球協作。《上海倡議》指出,必須打破碳中和領域的 " 研究孤島 ",以開闊的眼光和思路,聯合國際科學力量、開展多學科聯合研究,加強全球協作和數據共享。否則,僅靠一國之力將無法應對氣候變化等復雜問題。
作者:張懿
編輯:施薇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1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10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
頭條 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