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諶紅桃 趙雨佳 記者 于露)"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 在南京林業大學化工院姚天煜的童年記憶里,外婆家河南蘭考縣百姓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讓白茫茫的鹽堿地長出綠油油的小麥,成了姚天煜孩提時的夢想。
2021 年 9 月,跨入大學校門不久的姚天煜被遴選到學院的 " 梁希創新實驗班 ",這個實驗班是南林大化工院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創新。" 我們從大一開始就跟隨導師進入實驗室 ",學院推行的 " 本科生學術導師制 " 讓這群初入大學校門的科研 " 小白 " 迅速找到了研究方向。在實驗室,姚天煜與劉若琦結識,一同進行從生物質中提取多巴胺的實驗,因提取困難,實驗一度陷入停滯。但姚天煜意外發現,在堿性環境下,多巴胺會進行自主聚合成一雙厚實的 " 手 ",將鈉離子包覆在掌心內。
這個意外的發現,讓姚天煜興奮不已。在學院老師的鼓勵與指導下,2022 年 2 月,姚天煜和同學劉若琦、林雨竺、楊若菡等組建團隊進行相關研究。
姚天煜帶領團隊從稻草、秸稈等農林廢棄物里提取多巴胺,并把這些多巴胺粉末按比例混合成普通肥料撒在鹽堿地里,這些多巴胺便很快能形成 " 聚多巴胺 "。" 聚多巴胺 " 能將鹽堿地里的植物生長的 " 鈉 " 包裹住,植物便可生長茂盛。此外,還可促進植物根據自身生長需要調節 pH 值,既 " 鎖 " 鈉,又 " 放 " 鈉,有效減少鈉沉降帶來的土壤板結問題,在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的同時調節土壤,真正使鹽堿地變身 " 豐收田 "。
" 我們也沒想到會種出郁郁蔥蔥的稻田,還是在鹽堿地上!" 團隊成員劉若琦感嘆。目前,團隊已在部分地區開辟實驗基地。如今,有試驗田內的水稻已進入收割階段,金燦燦、沉甸甸的水稻惹人喜愛。此外,團隊正在院校支持下,籌備成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科技賦能,讓鹽堿地成為 " 米糧倉 "。
(通訊員供圖)
(校對 張靜超 編輯 高霞)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5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
頭條 2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