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圖源:視覺中國
孩子中午不午睡,扣分;坐姿不正確,扣分;周一不穿禮儀服,扣分 ……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一款覆蓋 3000 萬學生的教育類 App" 班級優化大師 " 在全國部分中小學校應用甚廣。這款 App 記錄學生在校幾乎全部行為表現,并通過加減分給學生排名,公開評比,有的學校排名結果還與評先評優掛鉤,不少家長、學生對此產生焦慮。
有家長坦言," 班級優化大師 " 儼然成了記錄孩子一舉一動的 " 監控 "。老師可通過電子觸摸屏和軟件,對學生表現實時打分,并且推送給學生家長。其中,既有 " 舉手回答問題 "" 積極思考 "" 按時到校 " 等加分項,也有 " 沒有登記作業 "" 上課走神 "" 疏于思考 " 等減分項。從學生的儀容儀表、言行舉止到上課表現,乃至思維能力,最終都可能變成量化的分數及排名。
客觀來說,信息化教學是教育的時代發展趨勢,數字化工具用好了,學校教育更科學,老師工作更輕松,學生成長更有跡可循,這是技術賦予教育的全新可能。而加減分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為學生樹立規矩,讓孩子們明白何為可為,何為不可為,從而起到約束作用。
但問題是,人不是機器,教育也不是條條框框的量化準則。中小學生尚處于需要釋放天性的年紀,如果言行舉止上每一點細微的瑕疵,都被以扣分的方式記錄在案,這難道不是一種吹毛求疵嗎?很多時候,關注個體狀態的波動,要看階段性的表現,瑕不掩瑜即為進步,如果揪住每節課、每一天的表現給出實時的負面反饋,營造的緊張氛圍難免令一些學生、家長難以 " 喘息 ",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正如有家長向教育局投訴的,短短兩天被扣近 10 分," 孩子因此不想上學 ",也有很多學生坦言 " 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被扣分,很傷自尊 "" 擔心排名落后會讓家長失望 "。
其次,這種過于細化的評分體系,一定意義上也反映了學校育人職責的缺位。有些工作,工具能夠代替人工,但就中小學教育而言,很多對錯需要引導,很多道理需要講明,很多情感需要啟發。對學生的言行舉止進行量化排名,看似管理得毫無死角,實際上卻是用最簡單的標準來框住學生,林林總總的加減分細則越多,并不意味學校教育就越盡責。相比顯化的打分考核,倒逼學生謹言慎行,更應讓他們明白行為的意義所在。出于內驅力的自發行為,遠比強制式行為更為長久,也更利于孩子的未來成長。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教育同樣是一門需要張弛有度的學問,其奧義并不在于批量化培養循規蹈矩的學生,我們需要的也不是上了發條般、時刻保持緊繃的學生。好的教育,既能在孩子撒歡的時候緊緊弦,也能在他們緊張的時候松松勁。即便是數字化教育,其前提也是服務于教育本身,異化為 " 監控化 " 的數字化,確實要不得。
" 轉載請注明出處 "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