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學研究是國際前沿研究領域,“人工光合作用”更被視為“化學的圣杯”。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驪珠帶領團隊破解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奧秘,開創高效穩定的光化學轉換系統,有力地推動了光化學概念和應用的革新。
這幾天,又到了博士生論文答辯的重要時刻,吳驪珠院士一邊指導學生完成學業最后一環,一邊主持多項科研工作。吳驪珠院士對于忙已經習以為常,在化學中忙碌的她每天都樂在其中。
【資料圖】
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驪珠:化學本身它就是一個特別感性的學科,它不會說你為一個什么樣的東西,你天天都可能去做實驗,所以你在做的過程中有你預期的,也有你沒有預想到的,所以往往會有意外,所以這個過程當中會有新的發現,不是說特別枯燥。
從吳驪珠的辦公室到最近的實驗室只有10米,每天她都會無數次往返于辦公室和實驗室之間。正是這無數個“10米”,丈量出了吳驪珠的一項項研究成果。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利用太陽光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并釋放氧氣的過程,是地球上最大規模的能量和物質轉換基礎。人工光合作用是將太陽能轉換為化學能的理想途徑。吳驪珠模擬自然界光合作用實現了高效穩定的人工光合作用,分解水和二氧化碳還原,將二氧化碳高值轉換為燃料或有用的化學品為雙碳目標作出貢獻,她希望做“有用”的化學。
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驪珠:我們希望在生物體系之外建立一個人工的體系去完成溫和條件下太陽能驅動的高質化學品的合成。我們能用清潔的能源,比如說綠氫。我們就是把自然界當中的氫能夠拿得出來,然后我們來模擬自然界當中發生這個化學轉化過程當中的關鍵中間體,也就是它的催化中心,然后通過人工的方法來實現相關的轉化過程。
科學研究往往不會一帆風順,但是吳驪珠對于自己遇到的坎坷往往看得很淡,她覺得她從沒有遇到過真正邁不過去的坎。對于人工光合作用的研究,最初氫催化轉換數只有0.1。這個數字看著很小,但是吳驪珠卻認為這是從無到有的跨越。果不其然,這個數字在之后幾年里以幾何倍數增長,僅不到6年時間,這個數字增長到1600萬。這也意味著,催化劑穩定性和效率提升的同時,成本在不斷下降。
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驪珠:我們現在在做的一些研究就是我們借鑒生物體系的一些過程,然后來讓轉化過程能夠在更加高效、節能的方式下來實現溫和的化學轉換。我們所做的反應是希望能夠避免副產物的產生,我能夠有100%的原料能夠產出100%的產物,中間沒有副產物的生成。所以光化學是潔凈、節能、節約的轉化過程。
作為一名普通的化學工作者,吳驪珠享受用人工的方法模擬大自然光合作用的神奇過程。歷經30多年的化學研究生涯,吳驪珠說自己很幸運,趕上了建設科技強國的好時代。國家的科研投入、儀器設備、人才配備等都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條件更好了,吳驪珠也希望能把她的知識更好地傳承下去,讓更多年輕人加入進來,在光化學領域實現更大的突破。
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驪珠:科研經費包括科研方向的這樣一些樹立,才使得我們會有一批一批的人能夠進入到相關的方向開展研究。所以,在現有團隊的基礎上,我們希望能夠培養更多的優秀的人才,同時在這個平臺能夠讓大家成長進步,讓相關的方向盡快地能夠有更好的前沿領域的突破。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