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盈率,到股息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7、股息率,到底香不香?
關于股息率,A 股歷來分歧很大,對于初階股民而言,有兩種常見的爭論:
正方:每年 8% 的股息率,不香嗎?還能跌到哪里去?
反方:分紅要除權,賬戶資產不變,還要交紅利稅,分紅有什么好的?
上述的爭論雙方都有常識性的錯誤,但到了經驗豐富的老股民階段,仍然有兩種常見的分歧:
正方:巴菲特選股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在經濟周期中經受住時間考驗并提供高股息的企業。
反方:伯克希爾公司自己很少派息,那不就是說巴菲特的公司沒有投資價值?
應該說,股息率作為巴菲特這一類老派投資者最重視的選股指標之一,過去十幾年長期不受 A 股投資者重視,與我國高速增長的發展環境有關,但在 GDP 增速不斷下行的背景下,我們還是很有必要認識及重視它的作用。
本文主要內容包括:
1、股息率與市盈率的本質差別
2、影響股息率的四個因素
3、為什么股息率指標將越來越重要
2/7、股息率與市盈率的區別
首先要區別 " 分紅派息 " 除權與 " 送轉股份 " 除權,兩者的結果并不一樣。
" 送轉股份 " 同時降低 EPS 和股價,PE 估值不變,是純粹的賬面游戲;派息除權只降低股價,不降低 EPS,導致除權后估值下降。一個股息率 5% 的公司,除權后,PE 下降 5%,股息率上升 5%(不考慮股息稅)。
假設有一家公司,經營非常穩健,分紅水平也很穩定,外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估值可以保持穩定,假設股息率是 2%,那就意味著投資者可以每年獲得 2% 的有安全邊際的基本收益,在這個 " 基本股息收益 " 的基礎上,再享受成長帶來的權益增長收益。
以茅臺為例,它無疑符合 " 經營穩健、分紅穩定 " 的標準,近 10 年股息率是 1.61%,說明長期持有茅臺的投資者,每年有超過 1.6% 的安全邊際的收益。
由此可以看到,股息率與市盈率的意義有很大的區別:
市盈率是一個" 未來導向 " 的成長指標,隱含的假設是按現在的增長狀態,股價相當于未來多少年賺的,體現的是" 股價是未來自由現金流折現 "的思想;
股息率是一個 " 過去導向 " 的現金流指標,隱含的假設是企業保持現在的盈利和派現狀態,其收益率是無風險收益和 " 風險補償 ",體現的是" 股價的合理現金回報 "的思想。
那么,什么叫 " 風險補償 " 呢?
可以看一看相同符合 " 經營穩健、分紅穩定 " 標準的工商銀行,近 5 年的股息率為 4.99%,比茅臺高了很多,說明長期持有工行的投資者,每年需要近 5% 的安全邊際收益,用于補償其投資者對盈利增長、資產安全等等的擔憂。
這兩種方法分別適合不同宏觀環境和不同發展階段的公司。
巴菲特并不是一味認為股息率最重要,他的觀點是:公司產生的利潤,如果再投資能獲得高回報,就應該少分紅進行再投資;但如果回報一般,就應該分紅。
所以在判斷什么樣的股息率更合理時,因公司而異,至少要考慮四個變量:無風險收益率、成長性折價、風險補償和宏觀環境。
3/7、判斷股息率的因素之一:無風險收益率
股息率的基礎是最高無風險收益,在中國可以看成是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
如果把股票看成沒有期限的長期債券,股息率就可以看成是這支 " 債券 " 每年支付的利息,那么,銀行理財產品代表的無風險收益率就是買股票的機會成本,無風險收益率越高,代表有吸引力的股息率要求也越高。
A 股最典型的穩定分紅型資產長江電力,長期股息率不斷下降,背后正是我國無風險收益的下降:2014 年時的無風險收益率經常高達 5%,最低的余額寶也長期維持在 4% 以上,而目前只有 1~2%。
當然,無風險利率只是持有股票的機會成本,如果按照這個標準,茅臺的股價還要再跌 50%,但持有茅臺的投資者顯然不是沖著股息率來的。它是部分投資者的底線,但對另一些投資者卻無影響。
這就是影響股息率的第二個因素:成長性。
4/7、判斷股息率的因素之二:成長性折價
投資者之所以愿意接受 1% 股息率的茅臺,因為他們要的并不是這個只有安全邊際的收益,他們要的是成長性溢價,他們認為未來十幾年,茅臺的營收利潤現金流增長將長期在 10% 以上,成長性可以彌補過低的分紅收益。
相反,在 2014-15 年,茅臺的股息率長期維持在 4~5% 之間。茅臺的分紅水平并沒有太大變化,不同的只是茅臺的股價,那為什么當時持有茅臺的人需要這么高的股息率呢?
除了前面說過的無風險收益率本身就高達 4% 以上,另一個原因是當時市場對白酒非常悲觀,認為這個行業失去的成長性,只配拿股息率來衡量。
最高是 2014 年的 5.4%,最低是 2021 年的 0.65%,這么大的差異,只能體現為市場對不同時期行業與公司成長性的判斷不同。
如果把市場上的投資者分為兩類,一類追求高安全邊際的股息率,一類追求高成長帶來的高收益,前者出價必然要低于后者,那么,當一家公司體現出其高成長的特點時,股價就由后者給出高估值,而當一家公司的成長性消失,后者會拋棄該公司,股價一路下跌,一直跌到前一類投資者認為的高安全邊際的股息率時,方才止跌。
這也是所有高成長的公司未來的必經之路。
所以,很多人比較 10 倍 PE 公司和盈利增速,計算 PEG,其實是弄錯了估值體系,市盈率是成長股的估值體系,那些低成長低 PE 的公司,成長股投資者從來不看,定價權掌握在一群看股息率的投資者手里。
也有少數公司因為產品、行業的變化,從價值股變成成長股,上述的定價權就會發生相反的變化,從股息率交易者轉到市盈率交易者手中。
這種不同類型投資者輪流定價導致估值體系變化的特點,不僅發生在公司的不同發展階段,也發生在不同的宏觀環境下。
這就是影響股息率的第三個因素:利率環境。
5/7、判斷股息率的因素之三:利率環境
前面說過,股息率是 " 看過去 ",市盈率是 " 看未來 ",而人性的特點是,對經濟悲觀的時候看過去,對經濟樂觀的時候看未來。
所以,熊市看股息率,資金就會集中到盈利穩定分紅積極的公司,牛市看市盈率,資金就會集中到增長快的公司上。
此外,宏觀環境中的利率也是重要的因素。
無風險收益率與利率環境有關,低利率環境下,市場流動性泛濫,風險偏好高,市場偏好成長風格,只關注市盈率甚至市銷率,不再關注股息率,大量高股息公司被人拋棄,股價低迷,結果股息率市場分化變大,高的更高,低的更低。
相反,到了高利率環境中,成長風格被拋棄,人們開始比較高股息股票和低風險債券的收益率,整個市場的股息率開始向無風險收益率靠攏,長期股息率高于無風險收益的價值股,股價上漲,股息率下降;而那些高 PE 的成長股,股價下跌,股息率提高,從下方向無風險利率靠攏。結果是股息率分化收斂,高的變低,低的變高。
2022 年,美股代表低股息成長風格的納指下跌 -33.1%,而代表高股息風格的道指僅下跌 -8.78%。
當然,過去兩年,我國處于低利率環境中,A 股主要受國內利率的影響,但一部分白馬因為外資流出和 AH 股溢價的問題,又受到美國的利率環境影響,整個估值風格處于交替主導的狀態:
以 2022 年為例,既有煤炭石油等能源股一方面抗跌性強于成長股,但代表成長風格的新能源中途也有非常亮眼的表現。
今年更是極端,代表中國邏輯的 " 中特估 " 其實是全球高利率環境下,價值股估值修復的風格;而從美國傳來的 AI 產業趨勢,在 A 股熱度遠超美國,卻是得益于國內復蘇乏力疊加高流動性造成的低利率環境。
但港股就明確多了,以高股息為主的金融、公用事業、資源指數,跌幅遠遠低于恒指,更低于恒生科技股指數——而過去十年,恒生科技指數都是遠遠跑贏其他行業。
當然,A 股還有一類奇葩的存在,仍然活在成長風格中,去年在高股息的基礎上股息率繼續上升,股價繼續創新低,那就是——銀行股。
而影響它們的,是第四個因素——風險溢價。
6/7、判斷股息率的因素之四:風險溢價
影響股息率的另一個因素是風險溢價。
工商銀行近 10 年、近 5 年的股息率分別為 5.18%、4.99%,大大超過了無風險收益水平,工商銀行長期經營穩健、分紅水平穩定,差的是它基本沒有成長性,可那也不應該給這么高的股息率啊?
這就是近 10 年困擾銀行股估值的 " 資產質量很差 "" 經營風險很大 " 的邏輯,導致只能用更低的股價和更高的股息率來匹配投資者的風險偏好。
到底是資產質量真的差這個程度,還是這種說法壓倒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到底是資產質量差引起估值長期低迷,還是估值長期低迷引發了這個 " 合理解釋 "?這個因果關系無從判斷,但我們找到另一個影響合理股息率的因素——風險溢價。
前面我們把股票比喻成無期限債券,但股票畢竟不是債券,所以他們的股息率天生就要在無風險收益率的基礎上,再加上風險溢價——所有的股票都要加,無非加多加少。
風險溢價與成長性折價是正相關的,在一般的競爭性行業,隨著成長性降低,投資者自然更關注風險,關注企業價值消失甚至毀滅的風險,需要更高的風險溢價水平。
但如果在壟斷性的國央企上,這個判斷卻非常為難,傳統的估值體系來源于西方自由市場,而歐美的國有資本企業跟中國的國央企完全是兩回事,再加上中國在短期二十多年,國有企業的重要性、職能,一直在變,沒有共識,而估值是市場共識的量化,導致這個風險溢價水平也缺乏穩定的判斷標準,市場分歧很大。
但無論如何,市場的極限值,還是需要仔細考慮的。
國央企在去年年底集體創下的歷史最高股息率,正是這一輪 " 中特估 " 行情的基礎。
7/7、股息率會越來越重要
先總結一下合理股息率的四個判斷因素:
合理股息率 = 無風險收益 + 風險溢價 + 成長性折價 + 風格折溢價
合理股息率是一個注重安全邊際的指標,相對于市盈率,股息率這個指標追求的是 " 先立于不敗之地 ",因此適用的范圍小很多,它的前提是 " 經營穩健,分紅穩定 ":
經營穩健意味著行業競爭格局穩定,企業市場份額穩定,下游需求穩定,都是成熟行業中的大行業;
分紅穩定是在符合 " 經營穩健 " 的標準的公司里,排除低于 30% 的公司。
滿足這兩個指標,比高成長公司還少,A 股符合這兩個標準的公司不會超過 10%,但未來這樣的公司會越來越多,這又是一個未來需要引起重視的指標,其原因在于三點:
1、低 GDP 對應經濟整體的增速下降,成長性行業和成長性企業的占比下降
2、隨著人口負增長、房地產經濟失速,大量行業的成長空間變小,行業出清后,龍頭的經營穩定性上升,投資意愿下降,分紅意愿上升,演變成價值股
3、GDP 下降的過程中,投資者對經濟較為謹慎,對股息率這一類代表安全邊際的指標更重視
另一方面,在經濟增速下降的過程中,會出現大量的 " 偽成長機會 ",這是因為,政府會出臺很多刺激經濟的產業政策,某些產業出現短期爆發性需求,就造成短期利潤爆增的 " 成長性 ",但這些少數投資機會吸引大量資金的進入,產能很快過剩,引發價格戰和企業利潤下降,成長性如曇花一現,所以稱之為 " 偽成長機會 "。
真成長股越來越少和大量的 " 偽成長機會 ",導致成長股投資的日益困難,這也是我們需要更重視價值風格的投資機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如果想更好的理解本文的觀點,可以看看我寫的下列相關文章:
好公司,股價到底多貴才合理?
作為段子手的巴菲特,別輕信
投資運通:6000 字詳解巴菲特轉型的關鍵一戰
/xz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1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
頭條 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