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在絲綢的路上穿行》
【資料圖】
許 暉 著
上海貝貝特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選取經由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 12 種植物——小麥、葡萄、石榴、曼陀羅、黃瓜、紅藍花、棗椰樹、水仙、甘蔗、淡巴菰、大蒜、芒果,以及由中國傳入西方的四種植物——桃、杏、芍藥、桑,為你詳細讀解它們的 " 旅行 " 足跡、多樣變遷以及在不同文化譜系中的象征意義;同時帶你步入一幅幅中、西對照的歷代名畫,兼容并蓄中一睹植物在神話傳說和歷史現場傾情演出的無窮魅力。
>>內文選讀:
葡萄:在夜光杯中變成了透明的液體
" 葡萄族 ",出自《植物自然類目圖鑒》,伊麗莎白 · 唐寧繪,英國倫敦,1868 年出版。
讓我們再重溫一下太史公在《史記 · 大宛列傳》中的描述:" 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
鑿空西域的張騫雖然沒有親自向中土輸入葡萄和葡萄酒,但他早已經見識過葡萄酒,甚至還極有可能品嘗過。同樣是《大宛列傳》中的記載,張騫向漢武帝講述大宛國的地望以及種種出產:"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蒲陶酒。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 這是中國的史籍中第一次出現 " 蒲陶酒 " 其名。
接著,張騫又介紹安息國:"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蒲陶酒。" 大宛國位于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的費爾干納盆地,安息即名為帕提亞的西亞古國,位于今天的伊朗高原。
《漢書》則泛泛而言西域的且末國、難兜國、罽賓國、大宛國都種植葡萄。當然,此類記載都出自張騫之后漢使的所見所聞。
勞費爾在《中國伊朗編》一書中寫道:" 葡萄樹是亞洲西部和埃及的一種古代的人工栽種的植物……葡萄樹和葡萄酒至少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在埃及就已經有了,在美索不達米亞也同樣在很早的年代就為人所熟知了……中國人在歷史后期從一個伊朗國家大宛得到葡萄樹,那是早期中國人所完全不知道的植物。這可以使我們充分地強調說:各種各樣的葡萄栽培在當時亞洲西部,包括伊朗在內,已經是普遍的現象了。"
勞費爾緊接著說:" 主要應該注意的事情是:葡萄和苜蓿,以及制酒術都是中國人純粹從亞利安族的人那里得到的;主要是伊朗族,而不是從突厥族那里學來的。" 這一辨析非常重要,后面我們會講到這一細節。
伊斯法罕四十柱宮壁畫中的飲酒貴婦,17 世紀,波斯薩非王朝時期。
四十柱宮位于伊朗的伊斯法罕,是一座坐落于花園中央、狹長水池盡頭的宮殿,由波斯薩非王朝 ( 1501 — 1736 ) 國王阿巴斯二世建成于 1647 年,專為接見和宴請外賓之用。宮殿前面的巨大門廊由二十根懸鈴木巨柱支撐,倒映入水池中,虛實相映,故而得名 " 四十柱宮 "。宮內的四壁和天花板上鑲滿馬賽克玻璃和裝飾壁畫,極為奢華。
16 世紀開始,經伊朗北部通向印度的絲綢之路再次復蘇。當時的薩非王朝(中國明朝稱之為巴喇西)貿易發達,
經濟繁榮,大量出口精美工藝品。王朝貴族崇尚世俗享樂,四十柱宮壁畫中有很多宴飲場景,著力刻畫那些美酒佳肴、衣香鬢影。這幅畫描繪了一個身穿金色衣裙的波斯貴婦,斜倚靠枕,神情慵懶,一手持盞,挽著細頸酒瓶,似乎正在獨酌。她身邊的酒器琳瑯滿目,有金器,有瓷器,有玻璃器皿。她手上的細頸圓腹玻璃瓶是波斯的獨特器型,瓶中是血紅的葡萄酒。楊貴妃暢飲葡萄酒時不知是否也這般自在呢?
有趣的是她左手拿著一顆紅石榴。雖然石榴是當時宴會上必不可少的鮮果,但這顆石榴卻是作瓶塞用的,分酒后置于瓶口,倒酒時拿下來。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九月,長安城秋高氣爽,正是適合聚飲的日子。唐太宗挾兩年前發動玄武門兵變得以繼承皇位的喜悅,又加上這一年糧食大豐收,遂 " 賜酺三日 "(《新唐書 · 太宗本紀》)。國家有喜慶之事,特賜臣民聚會飲酒稱 " 酺(p ú)"。唐太宗以國家的名義,號召官員和百姓把這三天當成狂歡節,聚會飲酒,一醉方休。不過這時人們喝的酒還不是葡萄酒,因為葡萄酒太過珍貴,不可能人人都喝得起。
張騫鑿空西域之后,葡萄酒即傳入中國,但葡萄酒的釀造方法卻沒有隨之傳入,因此導致從西域而來的葡萄酒異常珍貴。唐代大型類書《藝文類聚》引西晉張華《博物志》的記載:" 西域蒲萄酒,傳云可至十年。" 北宋大型類書《太平御覽》所引更為詳細:" 西域有蒲萄酒,積年不敗。彼俗傳云:可至十年,飲之醉,彌日不解。" 西域的葡萄酒可以保存十年仍然美味可口,至少在西晉時期就已經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其中的艷羨之情宛在眼前。
葡萄酒之珍貴從一件逸事可見一斑?!端囄念惥邸芬鲿x司馬彪所著《續漢書》的記載:" 敦煌張氏家傳曰:扶風孟他,以蒲萄酒一升遺張讓,即稱涼州刺史。"《太平御覽》所引則為 " 一斛 ",還有的書中說是 " 一斗 "。古代容量單位,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斛。張讓是東漢靈帝時期的著名宦官,極受寵信,扶風郡的孟他(字伯郎)用一升(或一斗、一斛)葡萄酒賄賂張讓,竟至于當上了涼州刺史的高官!一千多年之后,蘇軾還為此事憤憤不平,寫詩諷刺道:" 將軍百戰竟不侯,伯郎一斗得涼州。"
中國古代關于酒的制度早在周代時就已經完備。濁酒共有五種,稱作 " 五齊 "," 齊 " 是度量而作的意思。" 五齊 " 分別是:泛齊,酒色最濁,上面有浮沫,故稱 " 泛齊 ";醴齊,甜酒;盎齊,白色的酒;緹齊,丹黃色的酒;沈齊," 沈 " 通 " 沉 ",酒糟和渣滓下沉的酒。
" 五齊 " 就是所謂的濁酒,是相對清酒而言的。和蒸餾酒不同的是,濁酒是發酵后直接飲用的酒,清酒也不過是冬釀夏熟,度數當然也都沒有今天的白酒高。因為是現釀,不易保存,必須釀好就喝,所以李白有詩 "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 壓酒 " 即把剛剛釀好的酒的酒汁和酒糟分開。
由此可知,可以保存十年之久的葡萄酒對中國人是多么新鮮的誘惑?。∫虼?,在另一通詔書中,魏文帝又一次感嘆道:" 南方有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蒲陶、石蜜乎!"" 石蜜 " 是甘蔗煉成的糖。在魏文帝的心目中,中土南方的龍眼和荔枝,遠遠比不上從西域而來的葡萄和石蜜。
南北朝時期,梁元帝蕭繹所著《金樓子 · 志怪》中記載過一則十分稀奇的事:" 大月氏國善為蒲萄花葉酒,或以根及汁醞之,其花似杏而綠蕊碧須,九春之時,萬頃競發,如鸞鳳翼。八月中,風至,吹葉上傷裂,有似綾紈,故風為蒲萄風,亦名裂葉風也。"" 風吹裂葉 " 這一意象過于奇特,大概是梁元帝根據傳聞而附會上的自己的想象吧。
勞費爾在《中國伊朗編》一書中提出了一個疑問:" 奇怪的是中國人既于漢朝就從一個伊朗國家獲得了葡萄,而且也見到一般伊朗人喝酒的習慣,卻遲至唐朝才從西域的一個突厥族學得制酒術。漢朝的突厥人當然不知有葡萄和酒,因為那時他們限居在現今的蒙古,那地方的土壤和氣候都不適宜種葡萄。只有安居不動的生活方式才合宜種植葡萄。突厥人直到在突厥斯坦安居了下來,奪取了前人伊朗人的遺產之后,他們才認識了伊朗人所傳下來的葡萄和酒。" 還記得上文中我們引述過的勞費爾的話吧,他說中國的制酒術 " 主要是伊朗族,而不是從突厥族那里學來的 "。因此他才斷言:" 突厥人是后來者,是篡奪者,他們對于種植葡萄的事業沒有任何新貢獻。"
勞費爾提到的 " 遲至唐朝才從西域的一個突厥族學得制酒術 " 這一事件發生在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北宋初學者王溥所著記述唐代各項典章制度沿革的《唐會要》一書中寫道:" 蒲萄酒西域有之,前世或有貢獻,及破高昌,收馬乳蒲萄實,于苑中種之,并得其酒法,自損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既頒賜群臣,京中始識其味。" 破高昌之年即貞觀十四年,造葡萄酒之法顯然得自高昌,不過,唐太宗沒有死板地完全按照西域的釀制方法,而是 " 自損益 ",在原來釀制方法的基礎上重新排列組合,結果竟然釀出了八個品種的葡萄酒!
自此,葡萄酒開始成為唐朝的時尚飲料,帝國的詩人們爭相在詩中吟詠:" 自言我晉人,種此如種玉。釀之成美酒,令人飲不足。為君持一斗,往取涼州牧。" 劉禹錫詠的就是孟他的故事。" 天馬常銜苜蓿花,胡人歲獻葡萄酒。" 李白更是將苜蓿和葡萄這兩種最早輸入中土的植物并列。最有名的當然就是王翰的《涼州詞》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作者:許 暉
編輯:周怡倩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7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