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 月 26 日)召開的上海市科技獎勵大會上,獲得青年科技杰出貢獻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廖專又代表其團隊,以攻克慢性胰腺炎診療的 " 中國方案 " 捧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資料圖】
20 年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給拜入師門的廖專定了兩個方向:一是在臨床疑難病上專攻慢性胰腺炎,一是在醫療技術上突破內鏡的技術局限。20 年后,廖專帶領團隊在這兩個方向上都走到了世界領先。
因疼痛難忍,過去有 95% 的慢性胰腺炎病人不得不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我們通過深入研究發現,慢性胰腺炎的‘主犯’胰管結石可以通過體外震波碎石來治療。而且,我們還打破國際傳統禁忌,使復雜結石從不可治變成可治。" 廖專介紹,他帶領團隊累計治療 1 萬例次,成功率接近 100%。
▲廖專教授行慢性胰腺炎體外振波碎石操作
接著,團隊又發現,微創治療雖然效果明顯,但也會有并發癥。于是,他們又在國際上首創藥物預防碎石后并發癥的新策略,只需 " 簡單一粒藥 ",就能大大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治療最安全、療效最好、樣本量最大,這使慢性胰腺炎診療的 " 長海 MEES" 模式贏得越來越多患者的信任,上海由此成為全國慢性胰腺炎的診療中心,并逐步成為亞洲乃至世界的慢性胰腺炎診療中心。廖專不無自豪地說:" 現在,只有不足 5% 的慢性胰腺炎病人需要動開腹手術了。"
在消化道疾病的診療中,內窺鏡是非常重要的技術手段,甚至是金標準。然而,插管、麻醉讓很多人望而生畏。于是,讓內鏡無痛、無麻醉、無插管,就成了廖專的攻關目標。
受無線手機的啟發,廖專畢業后就參與研發和優化我國第一代無線膠囊內鏡——病人只需吞一粒帶攝像頭的膠囊,就能進入傳統胃鏡、腸鏡都無法到達的 " 盲區 " 小腸,檢查其中的病變。
▲廖專教授行磁控膠囊內鏡檢查操作
很快,廖專發現,臨床上需求最大的還是胃鏡。可怎樣才能讓小膠囊 " 聽話 " 地跑遍相對寬大的胃腔呢?他和工科團隊合作,想出了在膠囊上裝磁性 " 導航 " 的辦法,用大磁鐵在體外遙控,引導膠囊內鏡在胃腔中全方位掃描,真正實現了完全無痛苦、無麻醉的膠囊胃鏡檢查,效果可與傳統胃鏡相媲美。
在第二代膠囊胃鏡基礎上,廖專又開始和工科團隊開發治療型膠囊機器人,天馬行空地將微型馬達裝入膠囊,使它在腸道內 " 按摩 ",刺激結腸蠕動,從而促進排便,治療便秘。
目前,這三代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內鏡,已在國內外千余家單位應用超過 150 萬例,引領著世界膠囊內鏡發展的新方向。
作者:許琦敏
圖片:受訪者提供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6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
頭條 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