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這件事很不簡單。
按照俄羅斯方面的說法,5 月 22 日,一個烏軍 " 破壞小組 ",突然攻入鄰近烏克蘭的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如果我沒弄錯的話,這是俄烏沖突爆發后,成建制的烏軍(或結盟的軍隊),第一次從陸地越境攻入俄羅斯本土。
他們到底是誰?有什么意圖?
綜合相關的報道,大致如下。
1,俄軍認定,這就是烏軍,屬于一個特別 " 破壞小組 "。
看視頻和圖片,他們組成一個車隊,攻入了俄別爾哥羅德州格賴沃龍地區,一張照片顯示,他們還炸毀了一座橋梁。
格賴沃龍地區鄰近烏克蘭,人口約 6000 人。烏軍對此地非常熟悉,按照俄方的說法,此前烏軍就經常對該地區發動炮擊。
但現在,則是成建制的軍隊,發動了越境進攻。
戰斗仍在激烈進行中,據稱多人受傷,大批當地民眾紛紛出逃。
2,事件迅速上報給普京,普京高度重視。
按照克里姆林宮的說法,普京隨即聽取了俄國防部、聯邦安全委員會和邊防局就此事的簡報," 我們正在努力將他們趕出俄羅斯領土,并摧毀這個破壞組織。我們有足夠的兵力和資源 "。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分析,烏軍突然發動越境進攻,應該是轉移注意力。
因為此前一天,俄宣布拿下了巴赫穆特," 我們很清楚此類破壞的目的——這是為了把注意力從巴赫穆特方向轉移,最大程度減少烏方失去巴赫穆特的政治影響。"
按照俄方的說法,俄正調集軍隊展開 " 反恐 " 圍剿,俄方有充足信心,將他們徹底驅逐出去。
3,烏軍表示,這與烏軍無關,發動進攻的是一支俄羅斯志愿軍。
按照烏克蘭國防情報局發言人安德烈 · 尤索夫 22 日的說法,這次越境攻擊," 由俄羅斯公民組成的志愿軍和自由軍團開展了一項行動,將別爾哥羅德地區的這些領土‘解放’出來,以在敵后建立‘安全區’保護烏克蘭人。"
他強調,這支部隊完全由俄羅斯公民組成。
按照烏方的解釋,這支俄志愿軍部隊,如果在烏克蘭,那確實就是烏軍的一部分,但現在他們不在烏克蘭,而是在俄羅斯,那 " 他們是獨立實體 ",不受烏軍控制。
什么意思?
越境進攻的不是烏軍,而是俄志愿軍,他們是在 " 解放 " 自己的國土。
在一則視頻中,這個 " 俄志愿軍 " 團體也表示,他們已經 " 解放 " 了別爾哥羅德地區的一個定居點,他們正在 " 返回家園 ",并敦促俄公民不要抵制他們的到來。
事情就是這樣的事情。按照 CNN 的分析,別爾哥羅德的局勢標志著烏克蘭結盟的部隊 " 第一次 " 對俄羅斯目標發動 " 跨境攻擊 "。
這顯然是一個不祥的信號。
三點粗淺看法吧。
第一,烏軍正將戰火燒向俄境內。
烏軍當下的反攻,我認為,大致分成三種。
第一種,戰場上的爭奪。比如,鏖戰巴赫穆特,這是一場殺戮大戰。但從目前實力看,俄軍占據著主動,巴赫穆特應該已落入俄軍和瓦格納手中,盡管烏軍仍拒絕承認。
第二種,輿論上的攻防。由于有西方的全力支持,至少在西方輿論上,烏方全面勝利。但巴赫穆特失守,確實是對烏軍的一個沉重打擊。
怎么辦?那就第三種,跨境進攻,將戰火燒向俄本土,讓俄羅斯人也感到恐慌。
所以,我們看到,在巴赫穆特失守的第二天,就爆發了越境進攻事件。烏方應該也是籌謀已久。
第二,烏軍進攻也很有策略。
很簡單,如果是烏軍大舉進攻,可能正中俄軍下懷,一著不慎,還會導致越境烏軍遭遇沉重打擊;同時,西方會很猶豫,那還援助不援助進攻性武器?
所以,烏軍很有策略,派出的是 " 破壞小組 ",神不知鬼不覺越境進入俄羅斯,展開破壞活動,進可攻,退可守。
更重要的,烏軍特意強調,這是 " 俄羅斯志愿軍 ",不是烏克蘭軍隊。
這也符合烏克蘭邏輯,俄羅斯你能以特別行動名義,進攻烏克蘭;為什么我們就不能進攻俄羅斯,更何況,進攻的是 " 俄志愿軍 ",他們要 " 解放 " 俄羅斯。
這樣,西方也可以 " 放心 ":我們烏軍不會進攻俄羅斯,你們可以繼續給我們坦克、大炮、飛機、導彈等進攻性武器。
第三,俄烏邊境,越來越不平靜。
毫無疑問,這是關系俄烏戰場走向的一個重大事件。
以前,主要是俄軍發動越境進攻;現在,烏軍也開始跨境反攻。別爾哥羅德事件,應該只是一個開始。
不排除烏軍派出 " 破壞小組 ",對克里米亞,對俄羅斯邊境地區,甚至俄大后方,發動更遠更深入的破壞性攻擊。
當然,烏軍仍會強調,這都是 " 俄志愿軍 " 所為,與烏軍無關。
俄軍中肯定有烏克蘭的 " 叛軍 ",烏軍中也有俄羅斯的 " 叛軍 "。這就是現實。
這更考驗著俄羅斯的防守能力!
普京和俄羅斯的性格,大家肯定也知道,這樣的越境進攻,必定會招致俄軍更猛烈的報復。殺紅了眼,那就是更猛更烈的炮火,更多人倒在血泊中。
唉,冤冤相報何時了!兩個兄弟民族,就這樣自相殘殺。不知道很多年后回看,這一切到底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這真的值得嗎?
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有人在哭,肯定也有人在笑,還有人火上澆油,期待打得更猛烈一些……
打來打去,總是老百姓最倒霉,尤其是俄烏邊境地區的可憐的老百姓,還是真別打了。
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3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
頭條 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