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在香港航天員誕生之前,香港中文大學的根瘤菌已率先成為“太空菌”——日前,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成功升空,其搭載的貨物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的大豆根瘤菌,這也是香港第一個在太空進行空間搭載實驗的農業研究項目。
大豆是重要的糧食資源,有利減少碳排放。據香港《星島日報》《明報》等15日報道,香港中文大學農業生物科技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內地航天科研機構合作,讓大豆產生固氮作用的菌株“根瘤菌”,由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搭載升空。菌株將在中國天宮太空站進行實驗,6至8個月后返回地球。之后等天舟七號升空時,航天員便會帶樣本回來。
談及為何把根瘤菌送上太空,負責該項目的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林漢明表示,大豆源自中國,有五千年種植及食用歷史,但目前有八成大豆來自進口,而糧食安全基因重要,大豆提供全世界70%的蛋白質及28%植物油來源,戰略上對于中國的發展很重要。他稱,隨著航天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飛船進入太空,產生很多新的機會。他希望利用航天項目推動香港與內地的緊密聯系,建立面向世界的國際創科中心。“天舟每半年上太空,所以未來真的有很多機會做很多實驗。”同時,根瘤菌升空可以鼓勵香港學生去幻想新事物,而非只看到眼前的東西。林漢明說,“我們很高興有這次經驗,讓香港的學生看得更遠”。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去年10月啟動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并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林漢明教授興奮地說,“如果將來香港有人被選為航天員,由他們來完成我們設計的實驗,那就非常完美了!”
據港媒15日報道,林教授的團隊已進行大豆研究超過25年,成功育出耐鹽耐旱的“隴黃大豆”系列品種,2016年起無償交予甘肅農民使用,6年里累計種植面積超過83萬畝,為當地新增凈收益6900萬元人民幣。根瘤菌升空后,該團隊計劃下一步把隴黃1、隴黃2、隴黃3也帶上太空并進行太空試驗,以觀察在太空環境下誘發的變化。(葉 藍)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
頭條 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