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七年的云鯨,終于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
5 月 10 日,云鯨發布了初代智能洗地機 S1。這是過去一直專注掃地機器人賽道的云鯨,首次拓寬自己的產品線。
過去十年無繩吸塵器和掃地機器人的爆火,帶動了整個家用清潔智能電器市場的爆發。云鯨也是這波「智能電熱」的受益者之一,在掃拖一體機器人上異軍突起,迅速成為產業新銳代表,崛起速度之快一時風光無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但在品類的擴張上,云鯨這些年的「慢」卻讓很多人看不懂。
不僅創業七年這才完成第一次拓品,極客公園還了解到,S1 從立項到誕生一共用了將近 20 個月的時間。在看慣了拼速度、搶熱點的消費電子賽道,云鯨的做法雖不是「獨樹一幟」,但也肯定不算主流。
云鯨智能創始人兼 CEO 張峻彬卻不這么認為。他接受極客公園采訪時表示,在競爭激烈、產品高度同質化的家清賽道,快速「抄」出一款差不多的產品是飲鴆止渴的做法。
可能是當年在已經火熱的掃地機器人賽道上,依靠掃拖一體的創新,云鯨得以橫空出世的歷史,讓張峻彬和他的團隊相信,只有做出一款真正好的產品才是打開一個新品類的唯一密碼。而他覺得做好產品也沒什么秘籍——花足夠多的時間調研市面上現有的產品、了解用戶的使用痛點,在產品研發上投人投錢,死磕攻堅,直到做出一款團隊滿意的產品,才真正推向市場。
把這一步步做完、做扎實,在張峻彬看來,20 個月不僅不慢,團隊的研發速度比幾年前做掃地機時已經快了很多。
可能在他眼里,在成立的第七年第一次擴展品類本身,就是對當年那個「新銳公司」的一次再試煉。
張峻彬說,最大的考驗甚至不在技術,不在資金,而在于當年做產品的信念還在不在?以及這些年來做公司的能力漲沒漲?
01「指哪打哪」的產品與「原力依舊」的公司
洗地機這個品類的選擇,看起來很簡單,但看起來簡單的選擇背后也有令人撓頭的問題。
云鯨最初對洗地機產生興趣是在 2021 年,張峻彬告訴極客公園:「2021 年的時候,洗地機市場就已經出現增長的苗頭了,我們就去研究這個品類為什么賣得越來越好。」
初步的調研一方面讓云鯨認識到,在很多小戶型或者地面衛生狀況非常糟糕的家庭中,掃地機器人能夠發揮的作用其實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也讓云鯨發現洗地機是一個能夠彌補掃地機器人短板的存在,比如洗地機的使用門檻相對更低、使用者的參與感也更強,更能夠滿足多元的清潔需求。
這個產品品類值得做的結論,基本上很快就可以建立,但對于并不想直接「復制」同類產品、也不想簡單做 ODM 的云鯨而言,更大的問題是如何搞清楚用戶最真實的需求,做個不一樣的「好產品」出來。
在云鯨這次發布的產品展示視頻中,一名男士單手扶著 S1 洗地機進行地板清潔,在遇到桌子腿等家具的阻礙時,每一次清潔滾筒都能在靈巧地避開后,清潔隱藏在家具下方的衛生死角,而使用者看起來毫不費力。在云鯨媒體溝通會現場提前體驗過這款產品的公園同事也確認了這點:「實際用起來就是很輕松的,你只需要扶著它,然后控制方向。」
云鯨 S1 的使用體驗十分自如 | 圖:云鯨
云鯨的產品團隊可能最想實現的就是這個用戶體驗。其實從云鯨決定進軍洗地機賽道的那刻起,一個貫穿始終的問題就是——怎么做?怎么做才能讓用戶感覺這是一個通過有意義的創新,能更好解決問題的產品。
20 個月的產品研發周期里,云鯨用研團隊回顧說至少前前后后走訪了近 1000 戶家庭,覆蓋了不同城市級別、不同家庭結構、不同清潔習慣的人群,云鯨用戶調研負責人告訴極客公園:「無論是三代同堂的八口之家,還是新婚、新居、新生家庭,我們都盡可能覆蓋,然后你會發現,笨重,是以往洗地機普遍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洗地機產品為了實現更強大的清洗力,不得不使用功率更大的零部件,再加上重心偏高的機械結構設計,使用體驗絕對談不上輕松。
一個令張峻彬都印象深刻的案例是:一名對自己身材管理要求較高的精致寶媽,向調研人員抱怨自己使用了大半年的洗地機之后,發現右臂比左臂更加結實,甚至長出了肌肉。
而云鯨 S1 之所以能實現前文提到的「毫不費力、指哪打哪」的效果,就是根據這個需求,甚至動用了對使用者腕部、小臂、大臂等肌肉群的肌電進行監測研究,去優化產品設計的結果。通過自研的 AirTech 輕靈設計系統,結合清水箱、電池等模塊的低重心設計,做到了在清潔過程中的牽引力使得單手負重輕至 0.9 千克,相比市面上同類產品,使用云鯨 S1 的用戶的肌肉負擔(綜合肌肉疲勞程度)明顯降低了 42%。而在清潔結束后,S1 的自清潔系統還能清洗滾刷、管道、濾網并且熱風烘干,進一步減輕用戶的使用負擔……
云鯨 S1 的研發過程中對手臂肌肉群進行了檢測研究 | 圖:云鯨
張峻彬也認為,自己比較滿意的是這些年來云鯨整體的產品設計、研發流程的專業化和精細化程度越來越高,但一直沒有改變的精神主線是:不輕易妥協,追求極致的用戶體驗。
他舉了個例子。第一個是前期的調研結果顯示,家庭中低矮區域的清潔盲區是一個尚未被解決的用戶痛點之后,云鯨的研發團隊毫不猶豫地向這一難題發起「進攻」。
云鯨 S1 的產品負責人告訴極客公園,雖然目前市面上的洗地機有多種不同的設計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用戶在實際使用中還是經常遇到「槽點」,比如說機身躺倒后只能朝著一個方向固定清潔,無法靈活清理更多位置;或者是雖然機身也能實現 180 度躺倒,但是產生的污水回流問題很可能會導致風機生銹、發霉,甚至短路,造成產品的使用壽命減短。
這確實是行業難點,云鯨的研發團隊在前期做了很多輪的方案驗證均沒能達到預期,但直到產品開模之前,團隊還是不愿意放棄「可躺倒」這點。幾十人的攻堅小組被緊急成立,一個多月的高效集中攻克下,云鯨團隊為了這個行業內幾乎無人能解的問題,自研了氣固液主動分離技術。
云鯨 S1 支持 180 ° 躺倒清潔 | 圖:云鯨
「氣固液主動分離技術就是對洗地機吸入的氣體、固體垃圾和液體垃圾進行分離,其中氣體被風機抽走,固體垃圾被留在固體垃圾盒中,液體垃圾則會被主動吸到一個相對密閉且距離風機較遠的區域,從而解決了洗地機躺倒后污水進入風機的風險。」云鯨 S1 產品研發的負責人解釋道。
張峻彬舉的另一個例子,是看起來并不起眼的「污水箱」問題。云鯨 S1 洗地機的研發團隊也花了兩三個月去做,單是在設計階段就迭代了 20 多個版本,之后在量產階段由于工藝復雜、制造難度大,團隊甚至還自己開發制造了相應的設備去進行自動化的生產。
而這一切的努力,源自于一個并不復雜的需求:「我們發現,用戶每次清潔結束都需要清理污水箱,取放頂部的固體垃圾盒正是一個高頻的用戶操作場景,我們希望這個場景下用戶的體驗是最好的,它不會很難拔出來,也不會卡不上容易掉落,最好是輕輕往上一提,拿出來一倒一沖,垃圾就清理完了。」
最終,云鯨 S1 的污水箱采用了分層設計,污水箱頂部內置了一個固體垃圾倉,能夠高效過濾毛發等固態垃圾,液體垃圾則隨著污水一起進入污水箱底部,從而實現了清潔過程中固液垃圾的自動分離,用戶使用后無需再手動剝離干濕垃圾。在張峻彬看來:「換一家公司來做這個產品,不打磨這個垃圾盒取放體驗的話,其實也不會影響污水箱的使用,用戶體驗不好的話忍一下就好了。但我們云鯨團隊不是這樣的,我們不能忍。」
云鯨 S1 對于清水箱的取放設計同樣也是經過打磨的,雖然用戶在使用時都未必能注意到不同取放方式對于體驗的影響,但是團隊還是花了一周時間拿出了五個方案,在共同的頭腦風暴后,選出了如今采用的「磁吸」設計。云鯨的細節設計在產品開模前的幾輪測試中,也實打實地獲得了極高的用戶評價,在取放清水箱這個高頻的操作場景中,「磁吸」設計確實比市面上常見的卡扣按鍵設計更便捷。
「從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將產品重新設計一遍,做一款能夠解決用戶痛點、跟市場上的產品同比有差異化價值的產品,是云鯨的追求。」
張峻彬說自己對這個產品是滿意的,因為這不簡單是云鯨在一個有潛力的品類殺進去賺錢的問題,而是這家公司有沒有在第二個品類里,傳承當年初心和品質的試煉。因為公司本身,同樣也是創始人關心的那個「產品」,它身上賴以立足的「原力」多年后是否依舊滿滿?這需要用產品來檢驗。
02「慢」的意義與「快」的目標
在云鯨公司內部,經常有員工向張峻彬抱怨「在云鯨做一款產品太難」。張峻彬倒是坦然接受了這個抱怨,「因為我們對于產品的要求確實太高了。」
但有這個追求是一回事,有沒有能力追求又是另一回事。有一次張峻彬和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聊天時就用一個比喻描述過公司早期快速發展時候的創始人體驗:「你就像一個被捆在火車頭最前端的家伙,火車鳴著笛飛速向前,而你大概率會被吹的七零八落,涕淚橫流。」
這些被「吹的七零八落和涕淚橫流」顯然就是組織、管理、效率和方法論不成熟時候必然的痛苦。云鯨的創始人和早期團隊都是大學生創業走出來的,根本沒有時間學習如何去打造一家成熟高效的組織,就被產品和市場需求,火箭般的打向「太空」,這種旁人眼中的幸運背后,蘊含著很多團隊自己才知道的艱難蛻變。
張峻彬雖然沒有詳細講述這些年經歷的組織蛻變過程,但看一下這家公司的變化,就可以發現一些成長的影子。
與 2016 年剛成立時相比,目前云鯨已經從只有 200 名員工發展到了上千名員工,其中產研團隊高達幾百名,占比達到 43% 以上,2022 年,志在拓展新品類的云鯨將研發部門全面中臺化,大大提高了組織配合和運作效率。
做產品時與每一個小細節較真,做公司則更需要從更長期主義的視角去把握公司的命運。
張峻彬認為公司本身很大的一個進步,就是現在云鯨已經形成了更為清晰的戰略規劃:自 2016 年成立至今,前七年云鯨通過 3 款爆品躋身四小龍,以 14.5% 的市占率成為掃地機行業前三;而在外部環境變化的當下,下一個七年云鯨同樣需要尋找生存的第二曲線,于是,正處于高速增長窗口期、國內滲透率僅有 3-4% 的洗地機品類成為了新的目標。
之所以對于擴展品類這么「慢」,最主要的原因是與七年前相同,張峻彬依舊相信「進入一個新品類的唯一能力就是有一款好產品」,一個足夠好的產品才能在市場上搶到份額,一家企業跨品類做的第一款產品,做的很差卻賣的很好,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云鯨內部,張峻彬反復向團隊成員灌輸:「做 100 件爛產品不如用心做一件好產品」。
云鯨掃地機 J3 & 云鯨 S1 | 圖:云鯨
但是張峻彬現在也同樣看重云鯨如今有能力「既快又好」的去創造產品。
在他的視角里,從產品研發的速度上看,云鯨團隊用三年時間打造掃地機 J1、兩年打造 J2、一年打造 J3,交付速度是過去的 2 至 3 倍,洗地機 S1 作為一個全新品類的嘗試,研發也只用了 20 個月,比當初的 J1 快了很多。
這一方面是因為云鯨在掃拖機器人領域積累了大量臟污閉環檢測、機器自清潔、整機降噪等技術經驗,并且申請了數百項專利保護,底層技術和設計的疊加聚合幫助云鯨能在切入洗地機品類后,為行業探索出更完整、更極致的技術方案。
另一方面,云鯨的團隊體系在過去一年也發生了較大的升級調整,2022 年云鯨花了一年的時間將中臺系統搭建完善,由此形成了一個能夠快速交付的創新組織體系。在這次 S1 的研發中,全職研發 S1 的成員只有幾十個人,其他像用戶調研分析、供應鏈制造等環節,均是靠云鯨的各個中臺提供支持。
洗地機作為最近兩年快速增長的一個新品類。相關數據顯示,2022 年全年,洗地機品類的全年零售量高達 348 萬臺,同比增長了 88.2%,面對這樣一個增長潛力巨大的品類,張峻彬相信準備好了再進入才是對的。
創始人自己 7 年的創業試煉和公司的組織能力迭代,是「慢」的意義,而在清潔賽道真正展開自己的追求和能力,才是「快」的目標。
「清潔賽道中一定會有非常多云鯨的產品,不只是掃地機,也不只是洗地機。」學生創業出身的張峻彬 7 年前也許心里有過這個想法,但 7 年后他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不是在說個想法,而是在坦然描述必然發生的未來。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2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
頭條 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