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徽博物院的 " 璀璨星光——凌家灘文化展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 " 玉韞 · 九州——中國早期文明間的碰撞與聚合 " 到良渚博物院的 " 東方五千年——焦家遺址與良渚遺址聯展 ",再到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下半年分別計劃推出的 " 長江下游早期文明大展 " 和 " 中國古代玉器大展 ",最近一段時間,史前玉器不約而同成為文博界的關注焦點。
讀懂了史前玉器,可以說就讀懂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而其中最無法繞開的,是從大崧澤到良渚國,史前長三角玉器文明所迸發的奪目光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編者
上海博物館藏鳥立高臺紋玉璧
"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 提出,在距今 5100 年到 4300 年前,一些文化和社會發展較快的地區相繼出現早期國家,跨入了文明社會(王巍,2022 年)。這其中最耀眼的,非良渚古國莫屬,尤以玉器文明輝耀史冊。
大崧澤:較一致的 " 以玉為貴 " 等理念,形成 " 史前大朋友圈 "
談良渚,得先說說崧澤。考古學家普遍認同,崧澤文化(距今約 6000-5400 年)是良渚文化的前身。其因首次發現于上海青浦崧澤遺址而得名,代表性遺址還包括江蘇張家港東山村遺址等,以高等級墓隨葬大型禮儀性器物鉞為重要特征。
漢字中的 " 王 " 字是從鉞演變而來的象形字,呈刃口朝下的鉞形。" 父 " 字則從手舉鉞的形象演變而來,表示手握權杖,亦即權力。玉鉞的出土說明,崧澤文化在文明模式上走的是軍權 - 王權道路(李伯謙,2012 年)。然而,不難發現,到了良渚文化時期," 王 " 墓里雖然也隨葬玉鉞,但刻有神徽圖像的玉琮等更為突出,并且玉鉞上也出現刻飾神徽的情況,仿佛良渚人突然 " 玩 " 起了神權。事實并非如此。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 12 號墓出土玉琮王(局部 )
考古學家趙輝先生將自安徽境內長江西段至東海之濱,北達江蘇中部,南越錢塘江的地理跨度內的多樣文化稱為 " 大崧澤 ",主要包含交相輝映的江淮東部龍虬莊文化、環太湖流域崧澤文化、寧鎮地區北陰陽營文化、巢湖流域凌家灘文化、江淮之間薛家崗文化等(趙輝,2015 年)。其中,與崧澤文化有重要聯系的凌家灘文化以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為代表性遺址,考古發現的大型祭壇及出土的玉神人、八角星紋玉版、玉占卜形器等向我們展示了比良渚更早的神權表現。
" 大崧澤 " 的 " 大 " 還不僅限于此。放眼中華大地,和 " 大崧澤 " 基本同時或略有先后的考古學文化,黃河下游有大汶口文化、黃河中游及鄰近地區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燕遼地區有紅山文化。其中,紅山文化明顯存在神權崇拜成分,而以 " 大崧澤 " 范圍內出現的與紅山文化玉豬龍造型十分相似的蜷體龍形玉飾為觀察窗,詳細梳理其分布,明顯可見南方長江下游地區和北方西遼河流域間的密切聯系。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表明,距今 6000 年前后,史前中國多地同步發展并相互影響,形成 " 滿天星斗 " 般的文明格局(蘇秉琦,1997 年)。多地的社會上層之間存在遠距離交流(李新偉,2004 年),形成了較一致的 " 以玉為貴 " 等理念,儼然 " 史前大朋友圈 "。
中國考古出土新石器時代蜷體龍形玉器的主要分布
" 大崧澤 " 之后,良渚文化整合其人口、經濟、政治及宗教資源,集東方早期文明之大成,形成了中國史前時代第一個超級強大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巫覡勢力膨脹,集神權、王權、軍權于一身,并突出強調神權。
良渚國:以玉琮作為觀察窗,看到良渚文化在早期中國的影響力
良渚文化距今約 5400-4300 年,因首次發現于浙江余杭良渚遺址而得名。良渚文化分布區內有數個中心聚落和大量中小型聚落,以玉器為核心的宗教和信仰系統(即禮制)作為政治紐帶,維系著各層級聚落間的關系(宋建,2017 年)。堅實的考古發現證明,良渚社會已經形成了相當于早期國家的高級政體,可稱 " 古國 ",且伴有數個閃亮標簽:神王之國、統一信仰、城市文明、水利系統、稻作文明、玉器文明……實證中華 5000 多年文明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5 年)。
位于浙江余杭的古城遺址是良渚古國的都城和整個良渚文化的核心。其總面積近 300 萬平方米,有宮城、內城、外城三重結構,留下了人工堆筑的莫角山宮殿、大面積的稻田遺存和反映復雜信仰的大量玉器(劉斌,2019 年)。除了古城,環太湖地區其他重要良渚文化遺址點還有江蘇常州寺墩、江蘇蘇州張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等,構成 " 以良渚古城為中心的‘中央’聯系著各個‘地方’中心的網絡 "(趙輝,2017 年)。數點相連構成的區域正是史前 " 長三角 "。
史前長三角地區的良渚文化遺址分布及出土代表性玉器
考古學家張明華先生認為,讀懂玉器就讀懂了良渚文化。良渚玉器器類多樣,包括琮、璧、鉞、錐形器、帶鉤、管、珠等,使用上有明顯的等級和性別規范。比如,玉琮只出土于高等級墓葬;三叉形器、成組玉錐形器是男性特有的身份標識;冠狀器不分性別,但無論男女都是一墓一件,等等。在多樣器類中,玉琮為良渚人首創,呈外方、內圓、中空的柱體,形制獨特而固定。其于良渚文化多遺址普遍出現,時間覆蓋良渚早、中、晚期,且每一件(不含半成品)都雕琢有神人獸面紋或神人獸面飛鳥紋。這種紋樣通常被理解為巫覡事神圖案,蘊含豐富的精神含義," 是良渚古城甚或是以良渚為中心的更大社會單元的社群共同體的標志 "(科林 · 倫福儒,2018 年)。
上海青浦福泉山遺址出土神人獸面飛鳥紋玉琮
除了環太湖中心區,良渚文化的外延還包括寧紹平原、浙西南地區、江淮地區和寧鎮地區,影響則達更長時間、更遠距離。以極具地方色彩的玉琮作為觀察窗,對出土新石器時代至商代琮形玉器的梳理發現,其分布涉及如今的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陜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廣東等地。據之,我們可以清晰看到良渚文化的北漸和西向、南向傳播,以及良渚文化在早期中國的影響力。
中國考古出土新石器時代至商代琮形玉器分布
入華夏:商周青銅器饕餮紋對于良渚玉器獸面紋的傳承,實證文明的綿延
距今 4300 年左右,良渚文明衰亡。關于其原因,學界有水患、瘟疫、戰爭等多樣理解。但良渚并沒有完全消失,后世夏商文明中仍可見良渚因素。
考古出土夏商周時期玉琮示例(自左至右分別來自河南登封王城崗、新鄭、安陽花園莊和陜西張家坡)
前文已述及良渚琮形玉器至夏商仍有出土發現,顯示了良渚文明的跨時空影響,而除了琮、璧等的擴散、延續外,紋樣主題的流傳顯然更為直觀。饕餮紋是商周青銅器上最常見的紋飾,也稱獸面紋。考古學家李學勤等先生將其與良渚獸面紋詳細比對,認為兩者在主題和構圖上多有相似,并以山東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的饕餮紋為傳承、發展的中介。這一觀點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同。
獸面紋對比示例(左良渚,右商代)
更多的,關于良渚和夏,學者對比認為兩者存在以下共通性:一是都有尚玉的習俗;二是葬俗上都有火燒玉斂葬的情況,都以鼎、豆、壺為基本隨葬品組合;三是都有水稻、絲織等發達的物質文化。還有學者提到夏后氏社祀和良渚祭壇的關系,以及夏人尚黑和良渚黑陶的關系等。關于良渚和商,因時代相隔更遠,目前可見研究主要從紋飾角度切入,考古學家芮國耀等先生除了發現商代饕餮紋與良渚獸面紋的相似,還提出商代柄形器與良渚錐形器相似,以及商代龍紋與良渚龍首紋相似等,由此認為兩者間存在傳承關聯。
良渚土地上后來誕生了吳越文化,她是長江文化的三亞系之一,與良渚文化血脈相連,并吸收了中原商周文化元素,靜候、醞釀著下一個文化高潮——江南文化,始終服務于中華文明。
作者:谷嫻子(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
編輯:范昕
策劃:范昕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頭條 23-05-08
頭條 23-05-08
頭條 23-05-08
頭條 23-05-08
頭條 23-05-08
頭條 23-05-08
頭條 23-05-08
頭條 23-05-08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