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本雅明說,諺語是樸素思維的學院。先秦時期的人也愛說諺語,像 "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 狼子野心 " 之類,至今在用。
還有不少諺語,大概出于經濟節省或者比較俗爛的原因,人們在引用時往往并不說全,猶今人網絡玩梗,說一句 " 茍富貴 ",下句便無需再提。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或典籍失傳,古代的不少這類話失去了原貌,需參照不同的書才能加以解讀。
比如《韓非子 · 說林上》,隰子說 " 古者有諺曰:知淵中之魚者不祥 ",就是一句當時愛說的諺語,《列子 · 說符》中有全句," 周諺有言: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 "。察見淵魚如何不祥,是需要費點力氣解釋的事,不過它多少有點像是為了服務后半句而造的諧音梗。《大戴禮記》那句 "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 似乎便脫胎于此,但拋棄了不祥、有殃這種玄乎說法。
鄭國的子產,是喜愛使用諺語的政治家。《左傳 · 文公十七年》里他說 " 小國事大國 ",就是 " 鹿死不擇音 " ——大國不德,那小國就是鹿。古代解經家大概受到后句 " 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 的影響,曲折地說這個 " 音 " 通 " 陰 " ——鹿到了快要死的時候,不選擇庇蔭的地方,今日的各類辭典仍持這種說法。實際上《莊子 · 人間世》里就有相似的諺語," 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于是并生厲心 " 云云,顯然是 " 兔子急了也咬人 " 之類的意思。" 音 " 若通 " 陰 ",子產發自小國的威脅和悲壯,便成了 " 慌不擇路 ",弱化了不少。
《左傳》里尚有不少至今令人費解的諺語,爭訟猶多者,如《哀公二十年》里 " 王曰:‘溺人必笑,吾將有問也。’ " 快淹死的人為何發笑?實在不好理解。杜預注:" 以自喻所問不急,猶溺人不知所為而反笑也。" 幸好《呂氏春秋 · 大樂》里有更全的句子:" 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亂世之樂,有似于此。" 但后世也沒能解釋得更好,高誘注 " 雖笑不歡 ",讓人想到流行歌唱的:"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護色。" 近代學者高亨就發問:" 溺字不可通。人溺于水,又何能笑哉?" 然后卻說這 " 溺 " 通 " 惄 ",饑餓的意思," 饑者亦有時而笑 ",似亦不通。后來的評論者還有拿自己游泳的經歷,說人嗆水了會發出 " 喀喀 " 聲,好像在笑。
然而考《呂氏春秋》此句,溺者與罪人、狂者并置,應為貶語。比較古典,實為《詩經》所說的 " 其何能淑,載胥及溺 " 之 " 溺 ",孟子對此句有很好的解釋:" 茍不志于仁,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所以《呂氏春秋》這句 " 溺人非不笑也 " 即指快要大禍臨頭的人,也不是終日憂懼的,非特指快要淹死之人。至于《左傳》那句,是岔開話題,杜注 " 自喻所問不急 ",大概是對的。
作者:彭渤
編輯:劉迪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7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