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 2001 名 18-35 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4.2% 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動上的 " 社交卡頓 ",其中 26.7% 的受訪青年覺得自己在線下社交中有障礙,17.0% 的受訪青年感覺線上社交時存在障礙,20.5% 的受訪青年感覺線上線下自己都有問題。僅有三成青年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困難。
這份調查至少能夠部分說明,現在的年輕人不會社交,也害怕社交。不過這個結果也不例外,想想 " 社恐 " 已經是個非常流行的詞匯了,恐怕很多年輕人對這個調查結果都有同感。
【資料圖】
亞里士多德說 " 人是社會性動物 ",所以社交大概也算是個正面詞匯。所以估計有些人覺得,年輕人不會社交,這樣不好,這個問題得 " 治 "。
但其實反過來想想,所謂熟能生巧,年輕人不會社交、不善社交,側面也在說明他們不需要社交,或至少是傳統意義的社交——在飯桌、酒局之類集體活動的場合,八面玲瓏、長袖善舞。
如今年輕人的生活,還需要社交嗎?追劇、學習、運動、看短視頻,早已填滿了時間,哪還有空一本正經地社交呢?生活本就如此忙碌,何必再耗時間和陌生人虛與委蛇呢?
深入一層想想,這也不是年輕人變了,而是社會變了,社交的社會功能被取代了。想想那些時代劇里的場景,要辦個事,就得想辦法找人、請客、送禮。但現在的年輕人會如何反應?他們會掏出手機,看看有沒有小程序可以網上辦理。
這就是變化,以往常見的人際規則,逐漸被程序規則所取代。所以人際規則,即大量的社會運轉其實依托于人的自由裁量,在這個時候,社交當然極其重要。但程序規則是無感情的,也是去人格化的,人們按照標準一步步操作即可,在這個時候,社交已經沒有太大意義。
這其實和近些年說 " 年輕人不愛走親戚 " 的道理是類似的,本質上是年輕人不用走親戚了。想想看,當家庭互助被更加普遍化的社保、醫保所取代,當一家人湊錢蓋房被公積金貸款所取代,那么 " 走親戚 " 怎么會不式微呢?
所以,年輕人不會社交,其實是他們不用社交,而這某種程度上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年輕人酒桌上的豪氣干云、收放自如,也不如把代碼寫得清楚漂亮管用。人們的生活更加依賴于更加透明的規則,而不是燈紅酒綠之間的魅影浮動,如此一來哪怕社交變得有些 " 卡頓 ",但社會順暢了許多。
所以,也沒必要一本正經地一定要逼年輕人去社交,非得學會敬酒的高低、奉承的尺度、一顰一笑的拿捏得當。社會去除一些累贅的 " 規矩 ",反倒能真正地規矩起來——一杯酒沒喝到位又怎樣呢,完成 kpi 不就好了?
年輕人 " 社交卡頓 ",卡頓就卡頓吧,不會社交就不會吧,不是多大的事。當然也會有一些諸如戀愛不順、相親失敗之類的副作用,但影響也不見得有那么大。仔細想想,現在有多少年輕人其實是在微信上表白的呢?年輕人,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這才是我們應當追求的目標。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6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
頭條 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