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走親戚、串鄰里是鄉村閑時的日常,而現在,農家書屋成了大家在村里的 " 好去處 "。
鄉村農家書屋從 " 無 " 到 " 有 ",再到如今 " 書香四溢 ",改變的不僅僅是鄉村的環境,更改變了百姓的生活方式。4 月 27 日,2023 年 " 書香湖南 " 全民閱讀活動在長沙啟動。走進三湘大地的美麗村落里,走進那些沁滿書香的農家書屋,打開鄉村耕讀新畫卷。
十八洞村,結滿蜘蛛網的小木樓成了筑夢書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午后,瑯瑯讀書聲從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農家書屋中傳來。
基層黨建、法制教育、中國文學、少兒繪本、農業科技……在十八洞村農家書屋,多個類別的精選書籍陳列在書柜上。
十八洞村農家書屋管理員梅瑤介紹,十八洞村農家書屋 2018 年建成使用,共藏書 3500 余冊。目前,已是湘西州設施配置最高、引領作用最強的示范性書屋。
假期時,書屋會組織村里未成年人在農家書屋開展讀書會、主題班等系列 " 夏令營 " 活動,讓農家書屋成為孩子們暑假的開心園。書屋還依托緊鄰十八洞精準扶貧陳列館的地理位置,讓廣大游客走出陳列館后在書香中更好更近地了解十八洞的蝶變,使農家書屋成為百萬名游客駐足的打卡地。不僅如此,農家書屋里還開辦廚師、苗繡、導游、電商、網紅等培訓班,提升村民就業創業的技能水平。
村民石梅芳通過參加村里舉辦的苗繡培訓班,成功在村里的苗繡專業合作社穩定就業,實現了一邊掙錢一邊帶孩子照顧家的心愿。土生土長的十八洞村人施康大學畢業后返鄉創業,通過參加網紅培訓和電商培訓,在抖音平臺上注冊了 " 十八洞返鄉人 " 賬號發布短視頻并直播帶貨,在宣傳家鄉新圖景的同時幫助村民售賣臘肉、剁辣椒等土特產,為更多想了解十八洞村的人打開了一扇窗。
民間力量也推動著十八洞村書屋建設的發展。在梨子寨筑夢書屋內,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朗誦著詩歌。一旁的書柜上,則分門別類地擺放了各種書籍,書柜旁邊還配備了桌椅和電腦,可以上網查閱資料。
如今,每逢假期,就有不少學生主動來筑夢書屋里看書。" 筑夢書屋的書很多,我們既可以在這里看,也能借回家。" 學生隆苗苗和隆燦燦說,她們原來只能用頭腦想象,沒有什么書可看,現在做完作業就會和同學一起到這里來。書里的故事,也讓她們懂得了不少道理。
每逢假期,楊詩芹也愛泡在筑夢書屋里。" 以前她見到生人不敢講話,現在膽子大了,人也大方了,還通過自己努力考上了縣重點中學咧!" 談到筑夢書屋,楊詩芹的媽媽贊不絕口。
如今,走進十八洞村,綠水青山的美麗容貌讓人心動,而在村子的農家書屋里,村民們閱讀、學習的認真畫面,也與這山村的美麗風景交融成畫。
秧田村,小書屋助推 " 博士村 " 文化大振興
退休后,羅碧如選擇回到秧田村,并將自己房子的一部分劃給村上建書屋;年過九旬的張秋香老人,每天不僅堅持看書,還培養出兩個博士……走進沙市鎮秧田村,方能知曉這個村莊何以在瀏陽闖出 " 北區出書擔 " 的名氣。
憑著讀書,全村僅五千余人的秧田村,先后從村里走出 28 位博士、170 余名碩士、1000 余名大學生,成為遠近聞名的 " 博士村 "。如今,借助農家書屋的平臺,秧田村繼續延續這個有 700 多年歷史的古村的人才勃興。
秧田村的羅碧波是恢復高考后秧田村出的第一個大學生,弟弟羅晴和女兒羅兆婧都是博士畢業。
" 自家的學風,是母親帶了好頭。" 羅碧波說,母親張秋香因為家境貧寒,從未上過一天學,但卻堅信讀書才能有出息。為了能讓孩子們讀書,她紡布浣紗、喂豬喂牛,沒有讓任何一個孩子因貧困而失學。將兒孫撫養長大后,張秋香已 60 歲了,本該安享晚年的她卻動起了學認字的心思。從 60 歲開始學認字,一直到 70 歲,十年間,張秋香認識了超過 4000 字。一直到現在,她每天都還要戴著老花鏡看兩個多小時的書。
為支持村上農家書屋建設,張秋香更是將 7 間大小廳室、共 140 余平方米的老宅無償 " 貢獻 " 出來,作為村里的農家書屋。目前農家書屋共設置兒童閱覽室、電子閱覽室等 8 個功能室,上架的各類圖書近一萬五千冊。
像張秋香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大學畢業的羅碧如,雖然自嘲是兄弟中 " 學力最有限 ",但卻是四人中 " 精力最無限 " 的。從學業有成到出外闖蕩,走四方的經歷讓他更加明白,秧田村里的這種 " 耕讀精神 " 或者這種集體的認可、集體的榮譽對一個人的觀念樹立,有多么的重要。
" 出去了,做事的時候想走個捷徑偷個懶都覺得對不起別人,就像回到了村子里,大家都這么好,自己也不能差。" 如今,已經退休回村的他,也將自己房子的一部分劃給村上,建起了一座農家書屋。
農家書屋是農村群眾學習奔康致富技能的 " 加油站 ",也是青少年提升文化素養的 " 充電站 "。根據村民需求,秧田村的農家書屋定期開展文學作品、詩歌創作等文化沙龍或主題講座活動。同時,充分發揮 " 博士村 " 人才資源優勢,舉辦耕讀傳家系列主題活動,如曾邀請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的航空領域科研專家羅智祥博士回鄉,為青少年講述家風家訓故事和自身求學經歷。
現在,走進秧田村的農家書屋,會發現讀書不分老幼。有時,農家書屋是老人們的天地,歷史演義,中醫知識讀本,農村實用技術……都是他們會選讀的書類。有時,研學活動帶來了成群結隊的孩子們。在這里,他們可以通過實物、圖片、文字、聲像、雕塑等資料載體,了解了秧田村的前世今生,感悟耕讀精神。
老幼皆有所學,老幼皆有所樂。在秧田村,什么是活到老學到老,已無需多言。
瀟湘晨報記者周詩浩
爆料、維權通道:應用市場下載 " 晨視頻 " 客戶端,搜索 " 幫忙 " 一鍵直達 " 晨意幫忙 " 平臺;或撥打熱線 0731-85571188。政企內容服務專席 19176699651。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8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
頭條 23-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