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軍人手牒、美國《紐約時報》、七張錄音光盤 ……4 月 26 日,美籍華人魯照寧特意趕到南京,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捐贈了 98 件(套)文物史料。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19 年來,他陸續無償捐獻了各類與南京大屠殺相關的文物史料 2300 余件(套),此次是他第 16 次來館捐贈。
△美籍華人魯照寧捐贈 98 件(套)文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本軍人手牒:來自加害者的罪證
軍人手牒是軍人的身份證明。此次捐贈的這本手牒,其持有者為侵華日軍第六師團步兵第四十五聯隊步兵炮隊伍長福島正久。該手牒詳細記載了他從 1937 年 1 月 10 日應征入伍,到 1941 年 1 月 9 日退伍的履歷。期間,他先后參加過侵占保定、石家莊、上海、南京、廣德、蕪湖、武漢、宜昌等地的作戰。他于 1937 年 11 月 19 日在上海登陸;11 月 19 日-12 月 14 日參加侵占南京的戰斗;12 月 15 日-21 日,他在南京附近警備。
△軍人手牒
據史料記載,日軍步兵第四十五聯隊隸屬于谷壽夫為師團長的日軍第六師團,該師團是侵占南京并實施大屠殺的日軍主要部隊之一。根據紀念館所藏的日軍《步兵第四十五聯隊史》記載,1937 年 12 月 10 日之后,該聯隊參與了侵占水西門的戰斗,同時還參與了在南京城南地區的屠殺。
江蘇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衛星指出,日軍步兵第四十五聯隊是進攻南京、參與南京大屠殺的部隊之一,這本手牒見證了日軍在南京的暴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展陳價值。
三位外國記者:他們最早揭露了南京大屠殺真相
1937 年,有五個勇敢的西方記者,放棄了最后的撤離機會,義無反顧地成為南京城內的戰地記者。他們是美國《芝加哥每日新聞報》記者阿契包德 · 斯蒂爾、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弗蘭克 · 德丁、美國派拉蒙新聞電影社記者阿瑟 · 孟肯、美聯社記者查爾斯 · 麥克丹尼爾、英國路透社記者萊斯利 · 史密斯。他們冒險留在南京,目睹了南京大屠殺慘案,并最早向世界報道了南京大屠殺暴行真相。
△英文報紙《大陸報》刊登了內容為 " 記錄日本轟炸南京的外國攝影師 " 的圖片
此次捐贈的文物史料中,一份 1937 年 10 月 10 日在上海發行的英文報紙《大陸報》(The China Press)刊登了內容為 " 記錄日本轟炸南京的外國攝影師 " 的圖片,這些攝影師在南京城墻上用照相機、攝影機拍攝日機轟炸南京的影像。圖片說明清楚地注明了美國派拉蒙新聞電影社記者阿瑟 · 孟肯參與了拍攝。據史料記載,孟肯曾在美軍炮艦 " 瓦胡 " 號上發出了有關南京大屠殺暴行的報道,并刊登在 1937 年 12 月 16 日的《西雅圖每日時報》上。
《大陸報》同版面另一張照片中也有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弗蘭克 · 德丁、美聯社記者查爾斯 · 麥克丹尼爾的圖片。據史料記載,德丁在 1937 年 12 月 18 日美國《紐約時報》上的報道中描述說," 大規模搶劫、侵犯婦女、殺害平民、把中國人從他們的家中趕出來、大規模處決戰俘以及搜查體格健全的男子,將南京變成了一座恐怖之城 "" 日軍看上去想讓恐怖保持盡可能長的時間,以便給中國人留下深刻印象,即抵抗日本會產生可怕后果 "。
王衛星指出,隨著多年來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史料搜集與研究,這些記者的個人信息,尤其是他們在南京的正義行動越來越多地為世人所了解。此次發現他們的照片,進一步豐富了他們在南京的影像資料。
七張錄音光盤:歷史記憶在國際上傳播
1997 年,張純如出版了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著作《南京浩劫:二戰中被遺忘的大屠殺》。此書一經面世,便迅速在美國引起了巨大反響,連續 3 個月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張純如著作《南京浩劫:二戰中被遺忘的大屠殺》光盤
魯照寧先生此次帶來了一套七張光盤,正是該書的音頻版本,由美國黑石影像公司發行,每張光盤里有 20 段左右的音頻,是專為不便閱讀者尤其是視覺障礙人士制作的語音電子書。魯照寧先生表示,這套光盤進一步證明了張純如女士的著作在國際社會的廣泛影響力,也通過這種形式更廣泛傳播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記憶。
數份西方報刊:揭露日軍在中國犯下的侵略暴行
此次魯照寧先生捐贈了多本英文書籍和多份畫報、報紙。其中,1938 年 1 月 25 日美國發行的《紐約時報》尤為重要,其頭版刊登了有關日軍占領南京后的報道,題目為《混亂在南京持續》。報道稱," 日軍占領下的南京依然毫無秩序可言。除外交官外,仍不允許一般外國人進入南京城。雖然日本方面已經承諾,要把施暴的部隊調離南京,但強暴婦女以及其他的罪行仍在繼續發生 "。
△美籍華人魯照寧捐贈《紐約時報》頭版刊登有關日軍占領南京后報道的報紙
江蘇省行政學院教授楊夏鳴表示,《紐約時報》是西方報道日軍南京暴行最多的報紙,其中 1937 年 12 月 18 日、1938 年 1 月 9 日和 1 月 25 日是刊登在頭版。以前《南京大屠殺史料集》翻譯的《紐約時報》是根據舊報紙資料庫檢索的 PDF 版本,這次收集的 1 月 25 日《紐約時報》是原件,對紀念館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文物價值和展陳價值。
魯照寧先生還捐贈了在上海發行的 4 張英文報紙《大美晚報》,發行時間分別為 1937 年 10 月 16 日、10 月 20 日、10 月 23 日、10 月 26 日,刊登了眾多淞滬會戰中日軍進攻上海造成房屋損毀、人員傷亡的慘景,以及雙方激戰的照片。
△日軍照片
捐贈史料中還有兩份法國《戰爭圖解》畫報,發行時間分別是 1937 年 9 月 11 日和 1939 年 7 月 29 日,記載了日本飛機轟炸上海南京路、中國警察在廢墟中搜尋尸體等情形。
捐贈儀式上,魯照寧表示:" 南京大屠殺這段慘痛的歷史雖然已經成為過去,但我們中國人永遠不能忘記!我出生在南京,我的根在這里,我有責任為自己的祖國、為自己的家鄉做點事情。為了這段不能忘卻的歷史記憶,我還要不斷征集和捐贈史料,在我這里,捐贈沒有終點。"
" 南京大屠殺是人類最慘痛的歷史。眾多國際友人和華人華僑為了共同守護這段歷史記憶,常年在海外輾轉奔波,為紀念館搜集了大量文物史料 ",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紀念館館長周峰表示," 出生于南京的魯照寧先生,更是把這項工作當作責任,雖然身在海外,但自 2004 年開始一直幫助紀念館在海外搜尋有關文物史料,迄今已達 2300 余件(套)。紀念館感謝魯先生第 16 次來館捐贈,并將妥善保管、充分利用這些珍貴的文物史料 "。
現代快報 + 記者 季雨 / 文 施向輝 / 攝
(編輯 周冬梅)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6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
頭條 2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