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有兩個發射工位,分別是載人航天發射塔架和衛星發射塔架,20年間,兩個塔架分別完成了15次載人發射任務和100次液體火箭發射任務,成功率分別高達100%和99%,這個成績見證了中國航天發展的速度。
總臺記者 王曉坤: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在兩個塔架中間,新立起了一座百次發射留念碑,并且碑上刻有“功勛塔”三個大字,這個塔架說的就是我身后的9401發射塔,在它的塔體上,鑲刻著100顆星星,這100顆星星既是發射密度的數據表,也是發射工位的成績單。
20年間,雖然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發射次數從每年的幾次增加到每年的幾十次,測試發射流程也從原來的兩個月提速到半個月,發射頻率增加,絲毫沒有影響任務的質量。
(相關資料圖)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測試發射總體工程師 賀鵬舉:當前,衛星發射塔架處于“滿負荷”運轉的狀態,測發系統主要包括衛星、火箭和發射場這三個系統,在任務之前,各個分系統會對任務中存在的風險隱患進行識別,并且制定應對和防范措施。在各系統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才實現了任務的次次成功。
隨著火箭測試發射技術的不斷改進,打造一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一人多崗、一專多能的人才隊伍尤為關鍵。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測發系統某站黨委書記 王書昌:長期以來,我們為每名參試人員制定人才培養路線圖,確立成長路徑,拓寬培養渠道,完善激勵措施,形成了個性化的培養方案,通過試訓一體、開辦夜校等形式,常態化開展的專業訓練考核,聚力打造高技能復合型工匠人才。
今年29歲的趙俊凱,主要擔負火箭衛星等航天產品的技術勤務保障工作,是吊裝崗位中年齡最小、工齡最短的指揮,在神舟十三號任務飛船吊裝過程中,首次提出用無線遙控操控吊車的意見,并得以應用。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吊裝指揮 趙俊凱:我作為發射場的吊裝指揮,不僅需要精湛的業務水平,還需要極佳的心理素質,我將壓力轉化為動力,通過專業實操、技能比武、自學自測等方式,快速提高自身能力水平。
按計劃,神舟十六號將于5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后續,中心全體科技人員將全力以赴,確保任務圓滿成功。
頭條 23-04-24
頭條 23-04-24
頭條 23-04-24
頭條 23-04-24
頭條 23-04-24
頭條 23-04-24
頭條 23-04-24
頭條 23-04-24
頭條 23-04-24
頭條 23-04-24
頭條 23-04-24
頭條 23-04-24
頭條 23-04-24
頭條 23-04-24
頭條 23-04-24
頭條 23-04-24
頭條 23-04-24
頭條 23-04-24
頭條 23-04-24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
頭條 2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