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冰淇淋事件持續發酵。你見過用反問句道歉的嗎?
今天上午九點,MINI 中國官方微博再次發布一則道歉聲明。
這份聲明,簡單說了一下這個冰淇淋到底是怎么領的,app 領券,每天 300 份,除此之外," 預留了非常少的一部分給我們現場非常辛苦的同事 ",視頻里的四五個 " 老外 " 就是同事,他們有員工胸牌。
【資料圖】
言外之意似乎在說,這是現場非常辛苦的同事,你再不理解就是真的不講道理、不講人情味了。
再往下看,更讓人惱火的來了。拿事件中的 " 兩位禮儀小姐姐 " 當擋箭牌,說她們都是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反問大家," 可不可以請大家給她們多點寬容和空間?"
就是這句反問引爆了更多網友的憤怒。事件一開始,大多數人反感的、針對的,從來都不是、也不應該是兩個小姐姐的個人問題,她們只是企業普通的打工人,有什么權限決定這個冰淇淋到底怎么發放呢?她們的工作方式和態度確實存在問題,但不管怎樣,那也是工作流程和公司態度的一種 " 表達 "。
大家真正反感的是什么?是企業從始至終都沒有正視問題本身,所以不管怎么說是 " 鄭重道歉 " 都顯得是輕描淡寫、避重就輕。就像這句反問,就好像是在說,你再揪著這個事情不放,那就是不給寬容和空間了。感覺像是,走投無路,把兩個員工拉出來,跟網友打 " 苦情牌 "。
是的,網傳的視頻,反映的只是一個片段,不足以還原全部真相。但是,視頻里大家聽到的零零碎碎的幾句話, " 因為他們是海外賬號 "" 海外賬號下載不了 ",這些從頭到尾,官方都沒有正面回應。
員工說的 " 那個券每天是限量的 ",最新的聲明確實是解釋了,app 領券,每天 300 份,這就是限量。但是這個限量,針對的到底是什么人群呢?是不是一部分人去領,就是要憑 app 上領的券,而另一部分人," 刷臉 " 就行呢?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同事,就算是真的,把客戶體驗放在一邊、自己人優先的做法是不是也值得反思一下呢?
寶馬冰淇淋,熱搜上掛了兩天,官方道歉了兩次。昨天說 " 管理不細致 "" 工作人員失職 ",到底怎么回事一個字沒說。
過了一晚上,吃上冰淇淋的 " 老外 " 全變成 " 同事 "。是同事為什么早點沒說?這事本質上根本不是現場員工個人的問題,怎么早點不說?為什么要等到有人跑到員工賬號上網暴了才說要給她們寬容和空間?
這篇公關文,滿滿的言外之意都是:我已經道歉了,不要無理取鬧了好嗎。嘴上說著對不起,心里還是高高在上,只可惜現在的消費者真的不吃這一套了。
最后想說的是,批評針對的是企業,不是個人,法治社會,理性發聲,拒絕網暴。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