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偉山 田曉麗
來源:中歐商業評論(ID:ceibs-cbr)
(資料圖)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數字化的表演性社會。人設,這個被用于描述明星形象打造的概念,已經成為普通人的日常線上實踐,人們在不同的社交媒體平臺上積極主動地經營著自己的形象。
在工作場合中,這種數字化的人設也經常被比喻成個人的品牌、名片和或 " 身份證 ",既是公司快速了解和定位員工的方式,也是個人獲得關注、資源和晉升的重要方式。
因此,我們經常在網絡上看到類似 " 職場中,正確的人設能讓你事半功倍 "、" 職場人設,決定你的薪資和層次 "、" 職場表演藝術家,上班自帶人設 "、" 人設立得好,職場沒煩惱 " 等流行話題。
關于職場人設的熱烈討論也引發了一些有趣卻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受過高等教育的都市職業女性是如何看待職場中的性別扮演?她們選擇了哪些人設?以及社交媒體在人設表演和性別權力關系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帶著對這些問題的好奇,筆者訪談了 48 位來自北上廣深、接受過大學教育、經濟上能自給自足的城市中產階級,試圖探究社交媒體生產出什么樣的職場性別關系,女性如何理解自己的性別和職業之間的關系,以微信為媒介的平臺如何影響了職場女性的性別實踐,以及每種人設可能帶來的風險與意想不到的結果。
筆者發現," 人設 " 這個概念揭示了一種更加動態、復雜和系統性的職場互動機制。根據訪談結果,我們辨識并總結了當代中國職場女性在微信上的三種人設:
人設 A —強調職業身份,弱化性別身份;
人設 B —強調女性氣質,弱化職業身份;
人設 C —展演女性氣質,通過肯定男性上司的男子氣概來取悅他們。
1
人設 A:職業女性與女漢子
被朋友戲稱為典型的 " 三高 " 女性(高學歷、高收入和高職位)的 Tracey 在美國常春藤大學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學業,進入一家中國頂尖的科研機構,領導著一個前沿實驗室的整體工作。
即使在事業上自信滿滿,聊到工作場合中的微信使用,Tracey 還是充滿了疑惑," 你說,我到底應該在微信上扮演一個什么樣的女性科學家身份?"
西方文化中,大家習慣將工作和私人生活分開,對于在 Facebook 上添加同事也持有相對謹慎的態度。而微信作為中國的超級軟件,將工作與員工的私人生活混合在一起,這對員工在微信上的自我展示以及互動都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即使在海外留學近十年,回國后 Tracey 也馬上敏銳地意識到了在工作場合中微信使用的重要性,特別是在這上面的性別展演。
與 Tracey 聊完的幾周,我發現她更換了微信頭像,將原來的一張穿著休閑裝、在旅行途中對著鏡頭微笑的照片,換成了一張身著職業套裝、表情沉穩的職場女性標準照。
Tracey 的情況并不少見,像她一樣擁有著良好教育、特定專業能力、并且有事業進取心的女性,往往采取人設 A,即強調自己的專業能力,并弱化作為女性的性別身份。這類女性對職場往往有類似的理解,即職場是公共性的,而性別身份是私人性的,在以男性為主導的職場環境中,她們傾向于采取將女性身份與工作相分離的去性別化策略。
正如一位訪談者說的," 公司雇你來是做事的,不是做自己的。所以不管你是男是女,請把你的私人事件放到一旁,因為只有專業人士才會受到尊敬。"
職場中的人設打造不僅在于更換頭像,而是包含了一系列全面的表達、行為和互動。在網絡空間中,區分性別和和職業身份的最重要的空間之一是微信朋友圈。一些女性受訪者指出她們在微信朋友圈從不張貼任何與自己性別身份有關的內容,擔心會產生不良的影響。例如一位女性實習生說自己之前老發一些關于美容方面的帖子,這讓她的男同事們認為她沒其它更好的事情可做,認為她不重視工作。
正如一位 20 多歲的女性說的," 如果女性在職場中沒有優勢,為何要一直向別人強調你的女性身份呢?"
我們發現,強調專業身份不僅僅包含去性別化甚至鎮壓女性性別身份,而且還通過與男性特征的聯系來重塑性別。例如一些女性受訪者甚至嘗試效仿占支配地位的男子形象,以此合理化他們的職業身份。
許多受訪者使用 " 女漢子 " 這一詞匯來定義像男人一樣的女性(積極含義)。一個女性管理者表示,需要表現出男子氣概來獲得職業晉升。
職場中的 " 女漢子 " 人設似乎在媒體話語中被大力贊揚,有研究也證實了女漢子更容易受主管歡迎,且有更大概率晉升。女漢子展現出她們的成功是基于工作表現,而不是她們的女性身份,因為她們也是 " 男人 "。
但是,采取這種類型的人設也需要付出代價。一位女性藝術從業者認為高地位意味著更少的私人空間,微信人設既能保護自己也會限制自己。
正如一位職場女性分享," 人總有一些難過的時候,想去傾訴,想去發泄。但是我不能在微信展現我的脆弱,因為(作為職場專業人士)我本該堅強。" 另一個女性感覺自己在職場上被排斥,因為只在微信上展示工作而不是私人議題,大家覺得她保持神秘,不愿意和別人互動。
總之,人設 A 并不能改變或抵制職場微信呈現的性別不平等現象。當人設 A 采用一套系統的行為要求,通過與在社會中占支配地位的男性氣質保持一致來(再)生產在線性別秩序時,性別不平等的問題經常在工作中被妥協、甚至被犧牲。
2
人設 B:人畜無害、
符合 " 性別認同 "
Lily 在一家教育培訓機構上班,盡管上班多年,每次回家,父母總是告誡她,作為女孩子,工作中不要表現的太能干,要學會示弱,沒事多給同事在微信上點贊。
當我詢問 Lily 如何理解父母的建議,她說父母也并非多慮,這是他們多年身處中國職場,憑借樸素的人生經驗慧總結出來的生存之道。
中國的職場,某種程度上復制了家庭中的男女分工和性別權力關系:大家對于女性的期待以溫柔 / 柔弱、聽話和忍耐為訴求,女性被期待承擔輔助性的行政工作,而非帶領團隊的領導者。
在我們的訪談中,一位男性訪談者說的," 我們在招聘的時候,更傾向于招聘些性格溫柔的女孩,看起來自信滿滿的、冷靜獨立的,是很好的,但是(我們)可能 hold 不住,不好管。"
選擇人設 B 的女性通常把職場比作后宮,也許受到了《甄嬛傳》等當代中國流行電視文化的影響。在宮廷劇中,妃子只有通過皇帝的支持才能取得成功,這與一種流行的心態相呼應,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和有權人士的關系,比工作技能更重要。沒有能力抵制不平等關系框架的女性,或沒有強烈職業抱負參與辦公室政治的女性,更喜歡表現出以關系為導向、遵從傳統性別規范的人設。
但是,人設 B 的展演也并非易事,要求精通網絡元素和資源,并且創意性地鑄造一個自然的、始終如一的數字形象。一位擁有博士學位的女性回想起她早期工作時,會有意發布一些溫暖人心的生活片段,例如烘焙蛋糕,給人營造一種體貼、有能力維持和諧人際關系的形象。
但因為微信上的互動往往是即興演出,可能會面臨不同的反應,又增加了表演的難度。
一位女性大學副教授曾轉發了一句中國作家汪曾祺的名言,"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于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轉發不久,她就接到了主管男性領導的電話,質疑她為什么發這個帖子,是不是不服管,因為男性領導將這個帖子當作對他領導地位和權威的挑戰。
另一個案例是在朋友圈分享自拍的年長女性引起了男性受訪者的不滿," 為什么這么大年齡還發自拍?她們是覺得自己好看,對男性有吸引力嗎?"
為了在朋友群組中維持溫和的人設,人設 B 還通常使用特定的話語和腔調。例如,與其溝通確認時使用標準直接的 " 好的 " 不同,她們會使用更加親切友善的語氣詞,例如 " 好呢 " 和 " 好呀 "。
我們在訪談中辨識出人設 B 大致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以家庭或者生活為重心的、年齡稍長的女性角色。在我們的訪談中,有人將這種人設描述成 " 大媽 ",這些女性大多不擔任領導或管理職位。例如,一位已婚女護士經常在微信朋友圈發布與養育兒女或娛樂相關的內容。
第二種類型是傻傻的、可愛的、不具有威脅性的 " 傻白甜 ",這種類型的女性往往類似偶像劇主角,完美映射了中國男性對理想女性的幻想。
" 大媽 " 和 " 傻白甜 " 向別人(以及她們自己)證明了她們認同性別期望,從而獲得認可,這種表現或許也是男性凝視下自我規訓的一種形式。
在我們的研究中,充滿著性別傾向的表情包也是這類人設最經常使用的方式,來建構她們的女性形象。一位男性工程師注意到他的年輕女同事經常在微信群組中使用可愛的表情包。另一位年輕女性說自己傾向用各種小貓做表情包,因為它們看起來更能體現女性的柔和氣質。
我們發現,人設 B 通常處于公司的較低層,這限制了她們的網絡性別表現。盡管有人相信人設 B 會保護她們,但一些受訪者承認人設 B 是一把雙刃劍。女性氣質廣泛被認為與以異性戀男性氣質為特征的領導力不相容,所以人設 B 通常被認為是無能力或不以職業為導向的人物形象,從長期看會阻礙女性的職業發展。
3
人設 C:發揮性別資本,
" 拿捏 " 兩性關系
我們在訪談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特別是一些男性受訪者提到,有女同事會在微信群或者朋友圈和上司打情罵俏。盡管大部分女性受訪者都否認自己做過類似的事情,但她們也承認身邊確實有女同事會這么做。
這類女性一般獨立性比較小,離開這份工作的成本較大。她們需要依附他人(特別是領導)和某一體系制度之下。因此她們認為,與領導的關系比工作能力或者業績更加重要。性別,在她們這里,作為一種弱者的武器,反而成為一種資本。通過刻意地對兩性關系進行調節,來柔和嚴肅的工作關系。
有的男性訪談對象認為,職場上最厲害的其實是女性員工,如果放得開,她們既能撒嬌賣萌,扮演小女人,博領導歡心;又能喝酒豪爽,和男性稱兄道弟。
一個受訪者告訴我,平時和領導直接面對面互動的機會不多,但是有了微信,就有女同事經常主動創造機會在微信上和領導互動。比如她和這個女同事一起加班,這個女同事就會發加班的照片給男領導,說我們還在加班啊,需要領導的關懷啊。最后領導點外賣送咖啡和奶茶等給她們。
女性也經常被期待扮演鼓掌、獻花以及調節氣氛的角色,正如一位男性受訪者說的,有時候男性的發言 / 行動,特別是男性領導,期待得到女性的反饋和認可,滿足一個成年男性的性別尊嚴。
這也被另一位女性受訪者所證實,有時候領導在群里發信息,就有女同事扮做迷妹或者粉絲的樣子,說一些 " 哇撒!好厲害耶!鮮花表情包 + 女生癡迷的表情包 "。由此,男性和女性在微信的網絡空間中完成了一個性別腳本的互動。
正如一個女性受訪者所說," 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沒有真正地失去什么,不過就是嘴巴甜一些,發一些話語或者圖片。反而可能在工作上會順利很多,這個很劃算,何樂而不為?"
由此可見,和第一種壓抑女性特征強調專業性的女性不同,這類女性員工將公與私混在一起,通過私人性(充分展演女性特征)來達到公共性(工作中的順利、晉升或者發展)的訴求。
但是,并非所有女性都是被迫去展示個人的性別特征。
在我們的訪談中,一位市場銷售的女性受訪者很直白地說," 性別本身就是女人的資本。既然老天給你這個資本,為什么不用呢?面對領導或者客戶,你不要把他當做領導,你要把他當做一個男人。這個時候你們的關系就不是領導和下屬的關系,而是男人和女人的關系。只要你能轉化成這種關系,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
一些男性受訪者也指出這種現象,他們往往用 " 高情商 " 去解釋這些利用性別優勢周旋在職場中的女性。
我們發現,對這種現象最不滿的往往是來自同樣性別陣營的其他女性。一位女性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另一位女性同事天天在群里對男性員工撒嬌," 丟我們女人的臉。" 當我詢問她具體做了什么,這個受訪者說,那個女性把自己的自拍做成表情包,經常發在工作的微信群里,比如領導布置工作時,她會發一個自己往前沖的照片,配字是 " 沖啊,我們是元氣滿滿的美少女。" 當領導在群里發火的時候,她就發一個委屈的自拍,配文是 " 小女子知錯了 "。
但是,人設 C 同樣面臨挑戰,最大的挑戰就是網絡性騷擾。當性別作為一種資源被交換,恰當和不恰當行為的邊界就模糊了。
很多女性受訪者往往選擇忽視來自男同事和主管含蓄或露骨的性暗示。作為被動應對機制,她們會刪除或屏蔽色情信息或圖片,而沒有選擇與騷擾者對峙,要求他們停止騷擾。
根據訪談,我們發現這些女性已經計算出了抵抗的利弊,而一些相互交織的復雜原因導致了她們的集體沉默。
首先,中國職場被男性文化所主導。男性通常開一些性別玩笑來創造親密感或者尋找借口," 沒什么大不了,我們都是成年人了 "。此外,女性也擔心受到諸如 " 為什么男的就找你 " 等羞辱言論造成二次傷害。
其次,涉及到職場中的權力結構以及職場女性不平等的地位,性別平等并沒有得到充分重視,而針對網絡空間性騷擾的政策也相對不太完善。
最后,包括女性自身在內的許多人,淡化了網絡性騷擾的嚴重性。一些人為了自我保護,將數字自我和現實自我分離。" 如果只是在網絡上并且不涉及任何肢體接觸,我能夠容忍。"(S29, 女性,單身,會計)。
4
人設扮演:一致性、
靈活性與人設崩塌
盡管以上所討論的人設類型和策略不同,但所有人設和策略都面臨著類似的挑戰。人設必須與現實生活產生共鳴,才能進行自然和真實的互動。
而微信使這一過程更加復雜,不僅將工作與生活的邊界模糊化,還必須在工作時段之外實時維持。為了建立一個連貫統一的自我,受訪者會因為維持同一個人設倍感壓力。
然而,當環境和受眾改變時,人設可能也會隨之改變,女性需要變得非常靈活," 我們要像變色龍一樣,不斷地改變以融入我們的環境。"一位女性受訪者這樣說。
然而,對于職場女性,維持一致性和靈活性并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社交媒體提供的雙向互動迫使人們持續進行人際監視和監控,而維持一個始終如一的人設具有挑戰。
事實上,訪談者使用最多的流行詞是 " 人設崩塌 ",它會招致像 " 綠茶婊 "、" 心機婊 " 這樣的負面評價,來影射裝無辜和無害人設的同事。
一位男性受訪者描述了他的女同事在微信兩個群組的不同表現:在一個普通員工聊天組中呈現的是專業人設,在另一個公司領導聊天組中又營造了傻白甜的角色。這個受訪者使用 " 人設崩塌 " 描述女同事帶有目的性甚至虛偽的職場性別人設。
既然人設可以重疊和轉換,為什么受眾有如此激烈或消極的反應呢?研究者 Ellison, Hancock, and Toma ( 2012 ) 以在線約會形象為例,認為自我呈現是對受眾的承諾,因此,職場中的網絡人設亦是對同事的承諾,未來面對面的互動將會發生在與所呈現人設基本一致的人身上。
一位女性受訪者認為," 做人設就是管理別人對你的待 ",盡管這個人設可能不是真實的你,但當他們發現你所表現的人設和真實的人設存在巨大差異時,他們仍然會感覺到不舒服甚至被欺騙。"
5
數字化職場:
放飛自我還是數字牢籠?
隨著數字化辦公,越來越多的職場互動發生在網絡空間,女性在數字空間是否還需要遵從既有的性別規范?
一位受訪者的話也許聽起來極端,但頗能代表一些聲音," 在現實生活中努力扮演女性角色已經夠累了,現在甚至被追殺到網絡空間,真的是逃無可逃 "。
生活在大都市的職場女性非常注意她們的人設,而人設呈現的網絡表現會產生實質性的后果,例如主管有權決定晉升或職業前景,這增加了員工遵從現存性別規范的壓力。
當代工作的不穩定狀態促使女性為了保住工作,甚至以犧牲她們的尊嚴為代價。她們也普遍認為,并不像以往研究認為的數字化自我呈現是一種理想化的自我,職場中的人設和真實自我有距離," 人設不是真實的我 "," 只是工作中的一種職業角色。"
因此,以微信為代表的數字化職場是用于適應既有的社會機制,而不是一種解放手段。對于職場人設的關注與分析,也進一步引發我們對于職場主流的規訓文化以及女性所處職場困境更加細致的思考。(本文完)
你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2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
頭條 2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