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臺上籌到為孩子治病的善款 1 萬,竟被所謂的 " 籌款顧問 " 分走了 8 千!杭州的陳先生孩子患白血病住院,一位 " 輕松籌 " 的顧問找上來稱可以幫助籌款,籌到 1 萬元后,陳先生被要求支付推廣費 8 千元。
(資料圖片)
此事經媒體曝光后," 輕松籌 " 迅速做出反應,開除了籌款顧問李某,保留追究其刑事責任的權利,輕松籌嚴禁籌款顧問向用戶收取任何手續費及服務費。
事情至此似乎告一段落,但公眾仍有很多疑團未解,需要平臺方以及管理方給予一個明確的說法。
其一,這個籌款顧問是什么身份?職責是什么?
從新聞中看,這個籌款顧問應該是水滴籌的員工而非普通志愿者,否則就不存在開不開除的說法。既然是平臺的員工,必然會賦予一定的工作職責,完成一定的考核指標。那么,這支隊伍到底有多少人?日常工作內容是怎么制定的,他們的考核,是與服務的人數、幫助籌到的款項有關,還是有其他的考量,需要有一個清晰的回答。
如今,投身于公益和慈善事業的志愿者越來越多,他們有熱情,不計報酬,但一個完整的慈善組織僅靠志愿者并不夠,也需要一定的專職從業人員。如果籌款顧問是為了幫受捐者熟悉平臺流程,提供更好地服務,那所有人都會拍手歡迎,但從這位李顧問的行徑來看,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籌款顧問到底是平臺推廣大使,還是依附在慈善事業上的吸血螞蟥,不得不讓人質疑。
其二,籌款顧問索要推廣費的行為,到底是個人行為,還是職務行為?
收到的推廣費用,是全部落入了自己的腰包,還是層層分成,平臺有沒有從中分得一杯羹?從新聞中看,李姓顧問一開始的態度是有恃無恐的,記者聯系他時,還聲稱要見面說清楚,當著記者的面仍然繼續討要剩余的推廣費,可見,他認為推廣費是理所當然的,是其工作的合理報酬,這份底氣從何而來?
" 輕松籌 " 的回應,不可謂不迅速,態度也很堅決,但李姓顧問畢竟是平臺的員工,履行的也是其工作職責,假如平臺從其工作中獲取了利益,平臺是無法撇清關系的,除了主動承擔相應責任,還應該反思在隊伍建設、組織架構上的不足,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如果這是顧問的個人行為,其實更為可怕,這意味著平臺已經被 " 架空 ",成為了一些人個人牟利的踏腳石。李某在陳先生不愿繼續支付推廣費后,揚言要讓他提不了現,而且真的做到了,這樣的操作顯然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到底是哪些人在配合,流程上的漏洞是怎么被利用的,難道平臺都被蒙在鼓里了嗎?一只老鼠不可怕,但一窩碩鼠就足以讓千里之堤潰于一旦。這樣的碩鼠還有多少呢?如果不是這一次要得太狠被曝光,是否還會繼續下去?細思則恐。
近年來,民間慈善行為風起云涌,類似輕松籌、水滴籌之類的平臺在其間發揮了重要作用,確實幫助了許多人擺脫了困境,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諸如對受捐者家庭狀況的審核不嚴,有車有房完全有條件支付醫療費用的人,照樣能參與籌款;籌款超出了治療費用后被挪用等等。凡此種種,都極大地遏制了公眾的慈善熱情,對慈善事業的發展造成持續性傷害。這一次的推廣費事件,如不能妥善處置,就會雪上加霜。
慈善不能成為生意,這個道理不需要多說,但貪欲之下,總有人將慈善視為無本萬利的生意。要肅清這些吸附在慈善事業上的螞蟥,需要建立更公開透明的機制,也需要更嚴格的監管,不能給其任何存活的土壤。
" 轉載請注明出處 "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8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
頭條 2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