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邱延波
(資料圖片)
部分專家,語不驚人死不休。
近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在 "2023 消博會新浪財經之夜 " 上表示,年輕人不生小孩是不對的,按照貝克爾經濟學家的行為經濟學說,子女是長周期的消費品,是可以給你帶來長久回報的耐用消費品。為了鼓勵年輕人生孩子,提高生育率,語出驚人的專家前赴后繼。
這個專家說得對,孩子是長周期的耐用消費品,是超級耐用的碎鈔機,是超長周期的吞金獸。
根據育媧人口專家團隊發布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 2022 版》,全國家庭 0-17 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 48.5 萬元;0 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養育成本平均為 62.7 萬元。其中,上海生育成本全國第一,一個孩子養到 18 歲前需要 102.6 萬元。再加上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各種興趣班,還有醫療、住房、工作各種壓力,養孩子的成本居高不下。
年輕人壓力大,被困于 996,35 歲以后就可能找不到工作,還要考慮父母的養老問題,不生孩子可能是無奈的選擇,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就像張愛玲說的:" 如果孩子的出生,是為了繼承自己的勞碌,恐慌,貧困,那么不生也是一種善良。" 不關注社會疊加起來的各項高成本,單純鼓勵或者埋怨年輕人,解決不了生育率低的問題。
把孩子當長周期耐用消費品,去鼓勵生育,這是急功近利的行為,更是急不擇言的表現。
孩子不是消費品,是人。首先要把孩子當人看,孩子不是父母的翻版,父母也不是孩子的前傳,每一個孩子首先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有自己思想的人。
如果真把孩子當消費品,相信沒有幾個父母愿意去生孩子了。這個周期太長了,太費精力了,太費金錢了。多數情況下,父母對孩子是不求回報的。如果是為了回報,父母去買黃金可能更穩妥便當。
專家把孩子當消費品,可能沒看見湖南張家界天門山景區那四個 " 約死 " 的年輕人,這四個 " 消費品 " 既不長期,更不 " 耐用 ",更別談回報。
父母生孩子,更多的是出于愛,才愿意冒那么大的風險。把孩子當長期耐用消費品,在個別專家眼里,生孩子不是愛,應該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個數字,一個個螺絲釘。如果是這樣,誰還愿意生孩子?
問一下,這位專家把自己的孩子當消費品了嗎?
責任編輯 : 王珍珍
頭條 23-04-13
頭條 23-04-13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
頭條 2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