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藍】香港元朗的一家連鎖餐廳內,廚師正跟隨一個大型自動炒鍋發出的指令,加入鮭魚、米飯、雞蛋等食材,自動炒鍋會自動對這些食材進行翻炒,幾分鐘后,幾盤香味撲鼻、顏色誘人的三文魚炒飯新鮮出爐,被服務員端上餐桌。
香港《南華早報》4月7日報道稱,香港已經有不少餐廳引入機器人廚師、機器人服務員等。疫情讓香港的餐飲業遭受沖擊,餐廳人手嚴重不足,據港媒報道,業內2022年第三季度的調查顯示,餐飲經營者最擔憂的三大因素中,人工成本居首位。近3年來,整個餐飲業的從業者從26萬多降到近20萬,同時,也因為餐飲業處境低迷,更招不到本地年輕人入行。在香港勞工處互動就業服務網上,目前所有行業的職位空缺共計11919個,而餐飲業的職位空缺達2067個。3月29日,立法會飲食界議員張宇人在立法會會議上表示,目前香港餐飲業缺少4萬人。
為了解決人手短缺的問題,部分香港餐飲企業開始購入機器人。“Hare晴舍”是一家位于佐敦的日式餐廳,該餐廳于2022年1月引入兩部送餐機器貓。“Hare晴舍”上午主打定食,機器貓一次能夠運送4份套餐,“1貓頂4人”;晚上,餐廳以售賣串燒為主,機器貓一次能運送16—18碟串燒,相當于一個服務員來回跑12—13趟的工作量。店長表示,餐飲業工作辛苦,經常有員工辭職,引入機器貓后,員工的工作量大幅減輕,人手也穩定許多。
一家引入智能廚房系統的連鎖餐廳集團則表示,該系統中的自動炒鍋可以通過編程準備300多種菜品,不僅提高廚房工作效率、降低運營成本,而且還幫助該集團的所有分店保持一致的食品質量,方便其進一步拓展店面。
除了餐飲業,面臨人力不足問題的香港零售業也在積極搭乘機器人的科技東風。擁有82年歷史的中環街市德輔道正在使用機器人對游客提供導覽服務。46歲的林峰在荃灣經營著一家全數字化的24小時寵物用具零售店。整個店鋪只雇了一名員工,顧客通過自助結賬系統結賬,通過電子儲物柜來取在線訂購的貨物。“顧客自己拿到他們需要的東西,自己付錢。”林峰表示。
目前,香港特區政府出臺不少政策,對本地企業的技術升級提供資金支持。去年,香港特區政府對批發零售業批準了11.35億港元的科技資金申請,對餐飲、酒店業的科技資助約2.44億港元。
不過,在便利之余,機器人在香港餐飲業的使用也引發一些討論。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餐飲機器人確實有助于緩解行業的勞動力不足問題,但餐飲文化的長遠發展需要求變,無論是研發新菜式還是與人交流,都需要由人主導,若用機器人全面代替人工,餐飲行業將變得冷冰冰,“人與機器的不同之處,在于人有靈有肉,變化仍然需要人才可以做到”。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10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9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8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
頭條 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