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 " 金三銀四 " 的就業季,主力軍是 1158 萬 2023 屆高校畢業生。除了又創歷史新高的畢業人數,今年的新變化更讓人關注—— " 北京碩博畢業生人數首超本科生 " 近日登上了微博熱搜榜:根據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在 3 月底發布的《2022-2023 學年度北京教育事業發展統計概況》,今年北京高校預計畢業生數約 29.7 萬人,碩博畢業生人數(16.1 萬人)首超本科生(13.6 萬人)。
學歷也出現 " 通貨膨脹 " 了嗎?現象背后,是怎樣的變化和趨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北京 " 學歷倒掛 " 了,浙江如何?
" 碩博畢業生超過本科生 " 首先出現在北京,這并不讓人意外。北京是中國教育高地,國內的頂尖學校比較集中,研究型高校多,從數據就能看出北京是研究生教育最發達的地區,潮新聞記者梳理了教育部公布的 2022 年相關數據,在研究生培養機構占有率方面,北京全市有 58 所普通高校,占全國約 1/10;有 81 個科研機構,占全國約 1/3。
全國的在校碩博研究生,有 12% 在北京,總計 43.5 萬人。從研究生招生數早已超過本科,再到即將出現的研究生畢業數超過本科,北京高等教育輸出的人才結構是非同一般的。
為什么北京的 " 學歷倒掛 " 出現在今年?
" 舊新聞 " 里也有答案,在 2020 年 4 月,教育部計劃在當年擴招碩士研究生 18.9 萬名,并明確繼續擴大相應招生規模,那是疫情開始的第一年,當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達到 341 萬人,創歷史新高。
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愛生告訴潮新聞記者,疫情幾年對于考研大軍的擴大有不小影響,就業環境受到影響,更多的本科生選擇進入研究生階段深造,而這幾年,海外留學的學生回國的多了,國內出國留學意愿又開始減小,因此報考研究生的需求也增多了——比如今年,考研報名人數已達 474 萬,比 3 年前增加了三分之一。
在浙江," 碩博畢業生超過本科生 " 的現象短時間里還不會發生。浙江教育廳發布的《2021 年浙江省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浙江全省研究生(含非全日制)、本科、專科招生比例為 1:3.9:4。
雖然區域性的現象還不會出現,但在一些研究型高校中,碩博士畢業人數超過本科畢業生的現象已經比較常見,這從每年招生人數中就能看出差異。早在 2004 年,浙江大學的研究生招生數額首次超過了本科生;在上海,上海交大、同濟大學的 2023 屆畢業生中,碩博畢業生人數都比本科畢業多一半,而在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地方高水平高校中,本科畢業生僅僅略多于碩博畢業生,且這幾年的研究生招生規模都在略微增加。
" 人才浪費 "?
" 總體來看,碩博畢業生人數超過本科生不是好事情。" 江蘇紫金傳媒智庫研究員、副秘書長燕志華告訴潮新聞記者,在他看來,很多人選擇讀研,不是因為熱愛科研,而是為了延緩就業," 這加大了社會運營總成本。"
" 學歷倒掛 " 一體兩面的現象,是越來越熱的考公考編,甚至有的地方大學生組團在國內多省巡回考公," ‘編制’這兩年的火爆,背后是在規避風險的影響下,人們的就業觀念和思想意識趨于保守,期望重新回到體制的羽翼之下。這種保守性的觀念,某種程度來說是一種倒退。"
在燕志華看來,這些現象符合社會學經典理論 " 個體理性有些情況下可能導致群體的不理性 ",選擇考研、考公來規避當下的就業難題、追求 " 穩定 ",對于當下的個體或許是一個 " 理性 " 選擇,但當全社會更多的個體形成這樣的共識后,社會運營總成本自然就升高了。
燕志華將這樣的現象歸結為 " 人才的浪費 "," 對于大多數工作,本科生的學歷綽綽有余。" 抱著 " 逃避就業 " 而非從事科研的思想升為研究生的同學,占用了進修資源," 還會帶來新一輪讀書無用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教育從業者的角度,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愛生看到了越來越多碩士、博士生帶來的欣喜變化," 隨著社會經濟轉型發展,高等教育從以前的‘精英教育’逐漸演變‘大眾化教育’乃至‘普及化教育’,研究生的擴招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經階段。"
在劉愛生所在的教育學院,碩博畢業生人數幾年前已超過了本科畢業生," 我聽過不少中小學年輕老師的課,總的來看,碩博畢業生普遍表現好于本科畢業生。" 在劉愛生看來,好老師強調的是創新能力," 怎么開發學生批判思維、創新創造?這是研究生階段學習的內容。" 在歐美國家,教師學歷普遍是研究生起步,而國內近些年的研究生擴招,也讓全國師資力量有了明顯提升," 從這個角度看,學歷‘倒掛’這個趨勢利大于弊。"
學歷 " 倒掛 " 背后,是就業形勢的變化
就業是解讀學歷 " 倒掛 " 現象的關鍵詞。
日前,福耀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在央視《對話》節目中稱,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去送外賣、不去就業,跟他們在大學里沒有學到東西有一定關系,他的這番言論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爭議。爭議的背后,是中國就業市場變動劇烈的共識。
而新一輪科技進步的沖擊,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 中國顯著的‘嬰兒潮’一代是從 1962 年— 1975 年,持續了 14 年,1962 年出生的人從去年開始陸續退休,理論上已經騰出一定崗位,但是實際效果不明顯。" 燕志華分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今天的科技時代和新媒體時代,所需要的人才類型和傳統教育培養出的畢業生之間,存在不小的需求錯位," 退休老人留下的崗位很多已經處于被邊緣化或者淘汰的崗位,常常是人退休了崗位就消失了。"
大量的新崗位處于高低懸殊的兩個極端,或者是高科技的崗位,或者是如外賣員這樣簡單培訓就能上崗的崗位," 一些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背后,是中國急劇變化的社會形勢,社會新崗位、新需求和大學所學之間有較大差距。"
而隨著 ChatGPT、百度文心一言的橫空出世,這種淘汰人力的場景可能會大規模出現。
"ChatGPT 能力在提升,更高學歷的腦力思考也顯得岌岌可危。" 在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沈陽的判斷里,在人工智能 AI 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ChatGPT 將消滅平庸的腦力勞動者," 目前普通的本科生感覺打不贏 ChatGPT,本科一般是系統性知識,碩士更多是闡述解釋性知識,博士更多是創新性知識,看來 ChatGPT 一路沖到碩士水平問題不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換句話說,碩博的求學經歷,也是目前個人應對 AI 挑戰的一種方式。
" 但是這不應該成為社會焦慮的理由。" 燕志華的態度仍然不失樂觀," 因為歷史性地看,高科技總是提高人類的福祉,人類需要警惕的是 AI 自身智能對于人類本體的挑戰和威脅。"
" 轉載請注明出處 "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3
頭條 23-04-01
頭條 23-04-01
頭條 23-04-01
頭條 23-04-01
頭條 23-04-01
頭條 23-04-01
頭條 23-04-01
頭條 23-04-01
頭條 23-04-01
頭條 23-04-01
頭條 2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