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國 4.02 億左右職工的平均年齡為 38.3 歲。
(相關資料圖)
記者丨金朝力 袁澤睿
編輯丨汪乃馨
隨著各地陸續展開 2023 年公務員省考招錄,有些地方將部分崗位的年齡要求放寬至 40 周歲," 能否打破 35 歲職場門檻 " 引發網友熱議。
有關專家指出,在人口日益老齡化以及延遲退休被提上日程的背景下,35 歲的職場門檻極易造成就業市場內卷,引發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應當消除不必要的就業歧視,讓各年齡段、各類就業者充分就業。
穩就業舉措
"35 歲職場門檻 " 一直是國內職場的現象之一。在 2019 年中組部修訂的《公務員錄用規定》中,報考公務員條件要求:"18 周歲以上、35 周歲以下。" 不少事業單位、國企乃至民營企業同樣將不超過 35 歲作為錄用標準?!吨袊丝谄詹槟觇b 2020》顯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35 歲以下從業人員占 65%。
但今年這個規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在 2023 年河南公務員省考公告中,除對年齡有特殊要求的職位外,2023 年應屆碩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職人員)的招錄年齡要求放寬至 40 周歲以下(1982 年 1 月以后出生),而過去年齡限制通常為 35 周歲以下。
2 月 13 日,安徽省合肥市人社局、市委組織部在回應網友相關問題時也表示應屆碩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職)報考公務員年齡可放寬到 40 周歲以下。部分崗位有特殊要求的,可適當放寬招聘年齡;高層次人才引進年齡設置較寬,具體由各引進單位結合實際確定。
有媒體統計,貴州、天津、湖北、江西、廣西、四川、云南、重慶、內蒙古等省和直轄市在個別基層崗位或專業技術崗位條件上也放寬了年齡限制。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學院副教授陳建偉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放寬 35 歲年齡限制,主要是結合當前高等教育招生改革與國家宏觀就業環境的變化,有穩就業的意義。放寬年齡限制有利于貫徹國家積極就業政策,促進大學生就業。
年齡的悖論
" 事實上,當前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后,大量未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退伍軍人有機會可以重返大學校園接受高等教育,這部分群體畢業年齡可能超過 35 歲限制。因此,放寬年齡可能更有利于促進就業。" 陳建偉說。
近年來,碩博畢業生人數增長迅速。從數據來看,2020 年北京預計畢業的碩博生就超過了本科生。從全國范圍來看,過去十年,國內研究生招生人數翻了一番。相比 2012 年,2022 年研究生招生人數增幅 110.7%,達到 124.25 萬人。
有數據顯示,我國博士畢業生平均年齡是 33.17 歲。35 歲對于部分博士畢業生來說,正處于 " 當打之年 ",是職業發展黃金期。
放眼全國職工隊伍,35 歲也并非大齡人員。2022 年全國總工會開展了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全國 4.02 億左右職工的平均年齡為 38.3 歲。
但同時,35 歲卻是某些行業的年齡門檻。2022 年全國總工會的一項全國性調查也顯示,35-39 歲年齡組職工中有 54.1% 擔心失業,70.7% 擔心技能過時,94.8% 感覺有壓力,均是各年齡組中比例最高的。本該發揮職場主力作用的年齡群體,卻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求職難、流動難、晉升難、再就業難等現實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員王鵬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醫療條件、生活水平的改善,現如今 35 歲的中年人能力水平相較于以往來說更高。公務員考試具有引導意義和示范效應,部分省份部分崗位放寬到 40 歲,有利于帶動社會各行業、單位在招聘、考核、優化等過程中同樣放寬年齡的標準。
跨越人為門檻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總工會辦公廳主任呂國泉委員提交了相關提案,呼吁 " 打破 35 歲職場門檻,建設中高齡勞動者友好社會 "。呂國泉指出,當前,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退,老齡化日益嚴峻,延遲退休被提上議事日程,35 歲的職場門檻與社會發展趨勢背道而馳,極易造成就業市場內卷,人才浪費與斷層,增加勞動者焦慮,引發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
" 打破 35 歲職場門檻需要,政府、就業人員和用人單位三方形成合力。政府需要加強用工監管,有效防范就業中存在的年齡歧視和性別歧視等問題,促進就業平等;用人單位需要樹立正確的用人觀念,避免簡單地以年齡劃線的做法;求職者也需要增強法治觀念和權利意識,利用法律手段維護就業權益。" 陳建偉說。
安徽省勞動學會常務理事、資深人力資源服務專家汪張明認為,從當前就業狀態角度分析,從 35 歲放寬到 40 歲,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但從包容就業、充分就業、就業歧視去思考,放寬到 40 歲僅僅是開始,還有較大的 " 放寬 " 空間。
" 在人口紅利沒有消失、人才紅利正在形成的時期,消除不必要的就業歧視,讓各年齡段、各類就業者充分就業、價值就業,就不要過多地人為設置‘硬門檻’,而要多維度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讓更多的人參與崗位競爭,將有利于拓展就業渠道,有利于緩解就業焦慮,有利于避免人才浪費,有利于構建包容開放的人力資源市場,促進人力資源市場的良性發展、人才的合理流動,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 汪張明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1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
頭條 2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