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5 后 " 夫妻擺攤日入 9 千,引發關注。
(資料圖片)
范丹丹和趙慶書是年輕的小兩口,在義烏青口夜市經營小吃攤。據報道,他們一天能賣出 500 斤土豆和 250 斤豆腐,單日營業額大概有 9000 元。把各項開銷除去,當日純利潤有 5000 元。
細心一點不難發現,最近涌出許多類似 " 勵志 " 故事。
年輕人樂樂靠 3500 元擺地攤起家,不到兩年還清百萬負債;211 大學畢業生選擇 " 收破爛 ",月入過萬;從 500 強裸辭,名校畢業生入職家政公司做保潔;95 后女生大廠裸辭,賣盒飯月掙四萬……
這些新聞有共同的關鍵元素:年輕人、一份不被看好的工作、一份誘人的高收入。然而,這些不走尋常路的主人公,真能為廣大年輕人提供指引嗎?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首先,報道多少有些 " 失真 " 的成分。有人質疑夫妻攤日入 9 千的真實性。當事人回應,當天是偶然,電視臺的拍攝吸引來特別多人,平時營業額在六七千元。
其次,個體經驗并不代表普遍情況。日入 9 千在青口夜市小吃攤典型嗎?義烏青口夜市在全國典型嗎?全國那么多夜市,那么多小吃攤,多的是起早貪黑、聊以糊口的攤主。
這些主人公被反復關注、反復宣揚,給人一種 " 他們不是特例 " 的錯覺,仿佛給高學歷年輕人打開了新思路——脫下長衫,人生有廣闊的可能性,擺地攤、收破爛也值得一試。
令人不安的是,這些看似 " 正能量 " 的報道,把當下就業結構性矛盾轉移到個體的不作為、不努力身上。擺地攤、收破爛、送外賣的年輕人,其中不乏是在市場上找不到合適工作,才選擇自由職業短暫作為 " 過渡 "。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決不是 " 勵志 " 榜樣。一旦把這種行為宣揚為 " 正常化 ",就忽視了他們抉擇背后的困境。一些不肯 " 退而求其次 " 的年輕人反而會背上指責,似乎是因為他們自身不夠努力、放不下身段,才沒有迎來成功的人生。
年輕人用各種正當方式自食其力,當然值得肯定,但擺地攤、收破爛的做法,既不是 " 勵志 " 典型,也起不了示范作用。少一點這樣的 " 正能量 ",才能多一點對現實的正視。
撰文 | 柴歸
* 文章為主編有態度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爆料、維權通道:應用市場下載 " 晨視頻 " 客戶端,搜索 " 幫忙 " 一鍵直達 " 晨意幫忙 " 平臺;或撥打熱線 0731-85571188。政企內容服務專席 19176699651。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7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
頭條 23-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