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資料圖片)
即日起推出的 " 走進名家工作室 · 非遺篇 " 融媒體系列報道,將在《羊城晚報》、羊城派、云上嶺南等海內外平臺上,和讀者、觀眾一起探秘嶺南名家的一線創作現場,領略當代嶺南非遺的傳承與魅力。
2022 年 3 月,羊城晚報創設 " 走進名家工作室 " 系列,重點推介嶺南美術名家名作。迄今已先后 " 走進 " 湯小銘、林墉、范勃、林藍等 19 位嶺南當代美術名家創作現場,影響力不斷深化,觸達海外,廣受好評。
值此欄目創辦一周年之際," 走進名家工作室 · 非遺篇 " 在原有基礎上拓展領域,并進行內容和形式的提質升級。
本期 " 非遺篇 " 走進 5 歲學藝、9 歲登臺的廣東醒獅傳承人趙偉斌的工作室。
文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文藝 朱紹杰
圖、視頻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彭灝明 戚容源 唐德榮 彭澤祥 暨晴
【走進工作室】
藏身 " 市一宮 " 一隅
穿過北京路步行街的人群,輾轉來到文明路廣州市工人文化宮牌坊下。走進 " 市一宮 " 大門,再往里走幾步,就是 " 趙家獅 " 第五代傳人趙偉斌的工作室了。
通往工作室的小巷一側,巨幅醒獅彩繪鋪滿了整個墻面。待大門推開,一尊赤面長髯、雙目如炬的關公像在供臺上赫然出現,金色猛虎畫像在其后,由關山月親筆題寫的 " 弘揚獅藝 " 四個大字在上方閃現,赤底金字、遒勁有力。
這個地方既是趙偉斌的工作室,也是廣州工人醒獅協會會館。1985 年元旦,全國第一個醒獅社團——廣州工人醒獅協會在這里成立。到現在,工作室仍然保持著 20 世紀的模樣。它與趙偉斌另一個位于永慶坊非遺街區的工作室最大的不同是,這里是趙偉斌從小生活和學習舞獅的地方。
數百個色彩絢麗的獅子頭掛滿了工作室各個房間。趙偉斌介紹,這些獅子頭為協會日常表演所用,隨用隨取。廣東醒獅屬于中國獅舞中的南獅,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2006 年,獅舞(廣東醒獅)成功入列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趙偉斌則是目前獅舞(廣東醒獅)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工作室櫥窗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獎杯、獎狀以及精致的醒獅文創產品,它們似乎告訴來者,醒獅這項傳統優秀文化在當下正不斷榮譽加身,并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 獅王 " 之子,九歲登臺
趙偉斌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5 歲學藝,9 歲登臺。" 當時正值五一勞動節假期,我在廣州文化公園中心臺上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演出。在我跳到舞臺最高處后才發現,從中心臺到珠江邊上到處都站滿了觀眾。
" 每次談起三十年前萬眾矚目的情形,趙偉斌總是抑制不住地激動。" 從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這輩子都離不開這個舞臺了。" 他說。
趙偉斌出生在廣州舞獅表演世家,家喻戶曉的 " 南獅王 " 趙繼紅是他的父親,也是他的師傅。作為 " 趙家獅 " 的第五代傳人,趙偉斌自然得到父親的分外關注。
" 父親其實一直處于矛盾中,從家族傳承上看他很想讓我接班,但是從個人情感上來說,他又想我好好學習,走其他更好走的路。" 盡管這樣,趙繼紅總是利用兒子放學放假的時間,教他待人接物、編排演出,從小培養兒子對舞獅的興趣。
正如父親所盼,趙偉斌從小學業成績優異。到 1994 年大學畢業,他更是被特招到省政府工作,業余時間擔任廣州工人醒獅協會主教練。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工作才不到兩個月,趙偉斌就向單位主動遞交了辭職信。
" 我記得當時父親正為出國參加國際比賽的經費發愁,時任廣州市市長的黎子流知情后立馬從市長經費中劃撥了 10 萬元給他,這才解了父親的燃眉之急。" 趙偉斌回憶,讓他做出辭職決定的是隨后與黎子流市長的一番交談。
市場化運作,賺到第一桶金
" 黎市長對我說,廣州工人醒獅協會要生存下去,必須走市場化道路。而我大學讀的正好是工商管理專業,他就建議我用專業所長讓醒獅走上市場化道路。" 聽完黎市長的建議,趙偉斌倍感鼓舞,第二天就去單位辦了辭職。
父親對他的這一決定沒有表示支持,也沒有提出反對。" 他說這條路是你自己的選擇,但他不能跟著冒險。如果你想讓醒獅市場化,干脆自己單獨成立一個公司。" 趙偉斌明白,廣州工人醒獅協會是父親一生的心血," 我非常清楚他的想法,如果我成功了,就可以和他一起養活協會,如果我失敗了,也不會對協會造成任何影響。"
當時正處在改革開放前沿的廣州,各行各業迎來市場化改革期。趙偉斌用全部積蓄,不到 5000 元,成立了現在的廣州南國醒獅貿易發展公司。在父親 " 南獅王 " 口碑的影響下,再加上市場化運作," 南國醒獅 " 這個品牌得以迅速擦亮。他說:" 到現在,我仍然覺得黎市長的話是對的。"
彼時,廣州大大小小的樓盤如雨后春筍般快速修建,房地產行業如日中天。為了抓住這一商機,趙偉斌創新思路為客戶提供 " 一條龍 " 的舞獅和禮儀服務,涵蓋了樓盤奠基、封頂、開業的每個重要環節。" 這讓我很快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原來醒獅市場可以做這么大!" 趙偉斌感慨道。
2000 年金融危機后,房地產企業發展不算景氣," 南國醒獅 " 的業務量因此遭遇了斷崖式下滑。趙偉斌急中生智,又迅速找到了另一生路——對外培訓," 我們‘南國醒獅’最早把醒獅培訓帶進部隊、社區和學校,慢慢地,花錢請我們培訓的人越來越多。" 趙偉斌也在舞獅行業徹底站穩了腳跟。
當代改良,舞進校園
作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醒獅歷來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獸,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起舞。醒獅技藝的傳承主要依靠師徒間口口相授,它的內涵和形式因此不斷發生著變化。
傳統醒獅以三國劉、關、張三種面譜造型,分別對應黃、紅、黑三種顏色。其中黃色劍紋代表劉備的仁德,紅色刀紋代表關羽的忠義,黑色矛紋代表張飛的英勇。
而趙偉斌工作室屋頂的一百多個獅子頭,早已不局限在傳統的黃、紅、黑三種顏色,而是包括五顏六色。" 只要是年輕人喜歡的顏色,我們都愿意去嘗試。" 趙偉斌說。
他認為,醒獅的傳承應該是活態的,其行頭一定要耐用且適用," 以前的醒獅表演行頭相當笨重,光獅子頭就有二十斤,專業師傅舉幾分鐘也會氣喘吁吁、滿頭大汗。" 為了有更多的年輕人接觸和學習這項技藝,趙偉斌率先對獅子頭進行了輕量化改良。改良后的獅子頭重不到 10 斤," 女孩子也能輕易地將它舉起。"
趙偉斌介紹,輕量化改良后的醒獅還獲得了不少在校學生的歡迎," 截止到 2022 年,廣州共有 176 所大中小學和幼兒園開展了‘醒獅進校園’活動,超過 3 萬名學生接觸到醒獅,特別是越來越多的女孩子喜歡上它。"
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 " 樂享非遺 ",趙偉斌還根據教學經驗出版了醒獅教育的通識教材,以形成醒獅的科學教學體系。同時,他還創新將傳統醒獅最基本的動作提煉出來,編成醒獅操后帶進校園。" 這套醒獅操既能幫助學生鍛煉身體,又能為這項非遺技藝培養潛在傳承人。" 趙偉斌說。
" 海外每三頭獅子就有一頭來自廣州 "
"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 ",相比于中國其他傳統非遺項目,醒獅早早地走出了國門。1990 年,趙偉斌首次出國前往馬來西亞參加舞獅比賽,并拿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國際賽事獎項。
海外華人對舞獅表演的熱情,他早有體會。在馬來西亞,其本土自創的高樁舞獅更是入列國家文物遺產 " 重要文物 " 名單。
" 我們每年出口到東南亞國家的獅子頭共計兩萬個,大約占據當地需求的三分之一。據粗略估計,海外每三頭獅子中就有一頭來自廣州,來自我們‘趙家獅’,這是我們最引以為豪的地方。" 趙偉斌慨然表示。
不僅如此,趙偉斌還是海外孔子學院的特聘教師。他曾去美國馬里蘭大學孔子學院、意大利帕多瓦大學孔子學院等地方教學授課,以廣東醒獅為載體,向外國學生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其中,讓他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次海外授課經歷是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學孔子學院。他說:" 當時一個班五十個外國學生,他們不僅每次上課都守時,而且還主動要求延長課時,帶著爸爸、媽媽一起學習舞龍舞獅。"
伴隨著海外國家越來越重視舞獅,他感受到的危機感和責任感也越來越重。" 我們有責任將這項技藝傳承好、傳播好,如何讓廣東醒獅一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是我們的工作重點。" 他說。
【藝 談】
" 醒獅身上有一種中國精神 "
羊城晚報:您身兼多職,能否分享一下目前每天的工作狀態?
趙偉斌:我的核心任務肯定是傳承。不過因為我現在是廣州工人醒獅協會會長,所以有很多社會活動需要參加。同時,策劃研究也是我工作中的重要內容,比如如何更行之有效地開展廣東醒獅進校園、進社區的教學實踐活動就是我一直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當然,我最看重的身份還是教練、師傅,培養下一代是我最重要的工作?,F在我幾乎每天都在兩個工作室和幾個傳承基地之間輪著轉,雖然很忙、很累,但只要看到年輕人拿起獅子后興奮的表情,我就覺得一切都值得。
羊城晚報:如何理解 " 樂享非遺 " 這樣的傳承理念?
趙偉斌:父親曾經對我說,舞獅可能一輩子也賺不了什么錢,但是把它代代傳承下去是我們的責任,因為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確,舞獅是一件辛苦的差事,它能夠傳承到現在,多虧了像我父親一樣苦中作樂、樂在其中的老一輩傳承人。
我發現自己現在也是這種狀態,可以說是樂享非遺。傳承醒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傳承一種精神。我們可以看到,除了代表喜慶、熱鬧,它身上還有一種中國精神,比如相互團結、積極向上、敢為人先,這是我們中國精神的真實寫照。
羊城晚報:要讓年輕人在傳承醒獅時做到樂在其中,您認為關鍵是什么?
趙偉斌:獅舞(廣東醒獅)作為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如果想得到大眾的接受,它必須走進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我們也在不斷降低傳承醒獅的門檻,并且嘗試年輕人喜聞樂見的非遺傳播方式,目的就是希望年輕人在傳承這項優秀傳統文化時是自覺的,也是開心的。
羊城晚報:如何看待舞獅越來越受到海外國家的重視?
趙偉斌:以馬來西亞、新加坡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對舞獅的喜愛是出了名的。其中,新加坡又叫獅城,由此可見當地民眾對獅的熱愛。馬來西亞更是把高樁舞獅列入國家文物遺產 " 重要文物 " 名單。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海外受到重視,作為傳承人的我既感到驕傲,又倍感壓力。
到我們這一代人,把舞獅技藝傳承下去,而且讓它永遠在國際上保持領先,是我們每個人肩上擔負的責任。
(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
出品人:杜傳貴 林海利
策劃:孫愛群 陳橋生
監制:鄧瓊 蔣錚 吳小攀
統籌:朱紹杰 何奔 付怡
執行:周欣怡 文藝 彭灝明 黃宙輝 孫磊
海報設計:胡斌斌
來源 | 羊城晚報 · 羊城派
責編 | 吳小攀
校對 | 黎松青
頭條 23-03-25
頭條 23-03-25
頭條 23-03-25
頭條 23-03-25
頭條 23-03-25
頭條 23-03-25
頭條 23-03-25
頭條 23-03-25
頭條 23-03-25
頭條 23-03-25
頭條 23-03-25
頭條 23-03-25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