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欣怡 黃宙輝
圖 / 受訪者提供
"2023 非遺品牌大會 " 于 3 月 23 日至 3 月 25 日在廣州市文化館新館隆重舉辦。大會廣邀全國非遺品牌、非遺工坊、非遺傳承人及專家學者等齊聚一堂,共謀非遺品牌發展,共享非遺品牌建設經驗。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非遺工坊是本次大會的重要板塊之一,大會設置了非遺工坊品牌展,重點展示來自全國各地的 30 家非遺工坊品牌及相關成果。在此次大會的主題論壇上,專家學者和各非遺品牌負責人也圍繞非遺工坊等脫貧攻堅成果案例,展開了熱烈討論。
這一系列舉措,正是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非遺的活態傳承、傳播及產業化發展的體現。廣東在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強省過程中,也借助非遺工坊,發揮嶺南鄉村的獨特優勢,開辟了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新路。
政策助力鄉村創新 " 非遺 +"
非遺工坊是指依托非遺代表性項目或傳統手工藝,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帶動當地人群就地就近就業的各類經營主體和生產加工點。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各地依托當地富有特色、具備一定群眾基礎和市場前景的非遺資源,因地制宜建設非遺工坊。
2018 年,國家確定了第一批 " 非遺 + 扶貧 " 重點支持地區,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2022 年 7 月,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鄉村振興局聯合下發關于開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廣東省正式開始全面開展非遺工坊建設工作。非遺工坊從初期的一種創新性扶貧模式,逐步轉化為助力 " 非遺 + 旅游 "" 非遺 + 農業 "" 非遺 + 產業 " 等 " 非遺 +" 新業態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全國共設立非遺工坊 2500 余家
如今,我國各地已設立非遺工坊 2500 余家,其中,1400 余家非遺工坊位于脫貧地區,通過開展技能培訓、展示展銷活動等,帶動了當地群眾居家就業、就近就業,增強了當地群眾的文化自信,促進了當地的鄉風文明建設。
今年 2 月,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三部門公布了 66 個 2022 年 " 非遺工坊典型案例 ",涉及紡染織繡、食品制作、雕刻塑造等多類非遺項目,覆蓋了 44 個脫貧縣、5 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是全國 2500 余家非遺工坊的代表,體現了各地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經驗成效。
廣東是非遺大省,歷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今年 2 月底,廣東省 2022 年度十大優秀非遺工坊建設案例正式公布,包括梅州市光德陶瓷燒制技藝非遺工坊、化州市化橘紅中藥文化非遺工坊在內的 10 家非遺工坊入選。
此次 2023 非遺品牌大會非遺工坊品牌展,遴選并展出了來自全國的 30 個非遺工坊品牌,展現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非遺品牌在助力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展現了廣大非遺傳承人和脫貧群眾自力更生、自強不息,艱苦創業、創優爭先的精神風貌。
祖傳技藝 造福大眾
在非遺工坊品牌展的展區現場,一個手工刺繡工藝品展位吸引了記者的眼球,虎頭鞋、虎頭帽、花樣繁多的荷包……這是來自山西太原婁煩縣的雪梅刺繡非遺工坊展位。在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發布的 " 非遺工坊典型案例 " 名單中,雪梅刺繡非遺工坊名列其中。
婁煩刺繡屬于晉繡的一種。" 我的刺繡手藝是祖傳的。在婁煩當地,會針線活的婦女很多。之前忙里偷閑繡個鞋墊、繡副鞋面,也只當作個人愛好,或互贈的禮物。從來沒想過還能為村民帶來財富。"
40 歲的婁煩 " 繡娘 " 尹艾仙是雪梅刺繡非遺工坊的負責人之一,也是太原市工藝美術大師。
她告訴記者,2019 年,她和姐姐妹妹成立了雪梅繡坊,通過朋友圈和網絡直播開啟了刺繡事業,很快擁有了一批客戶。
經過幾年的發展,尹艾仙三姐妹帶領著 300 多名當地群眾,憑著一手好繡活實現了年產值 300 多萬元。她們還在當地開設課程培訓班,免費培訓當地群眾近 2000 人次。
記者還在現場看到,來自廣東的三家非遺工坊品牌參加此次展覽。它們分別是廣州市百匠園非遺工坊的 " 羅洞工匠小鎮 " 品牌、化州市化橘紅中藥文化非遺工坊的 " 橘星 " 品牌,以及梅州市光德陶瓷燒制技藝非遺工坊的 " 光德鎮 " 品牌。
其中,化橘紅中藥文化非遺工坊由化州化橘紅李氏橘園第二十四代傳人、廣東省化橘紅中藥文化代表性傳承人李鋒于 2009 年成立。
記者了解到,該非遺工坊目前已擁有化橘紅種植基地 1 萬多畝、化橘紅生產廠房 15000 平方米以及化橘紅博物展覽館、文化館約 1400 平方米。" 通過非遺化橘紅帶動周邊致富 " 是李鋒多年以來的愿望。
在李鋒看來:" 祖傳技藝只有應用到現代化大生產中,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造福大眾,才能更好地得到保護,并發揚光大。"
李鋒告訴記者,化橘紅非遺工坊采用 " 公司 + 基地 + 農戶 " 的運營模式,農民把土地流轉到企業,公司建立基地,同時又返聘農戶到基地工作,給予工資。農民一方面獲得林地租金,另一方面又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另外,公司還無償提供優質種苗給農戶,培訓農戶種植養護知識和技術,提高農戶種植養護技能。
" 目前,化橘紅非遺工坊穩定就業人數 100 多人,每到采摘時節,能提供近 800 多個就業崗位,帶動化州當地 6000 多農戶種植化橘紅致富。" 李鋒說。
搭建平臺 文化振興
在此次大會的主題論壇品牌對話環節,幾位非遺傳承人結合自身實踐,圍繞非遺品牌的創新發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等話題,分享了鮮活的案例。
青海刺繡行業協會會長蘇曉麗在論壇上介紹," 刺繡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她介紹,青海成立了青繡數字化總部,目前吸納當地 140 家企業(工坊)入駐,培養了將近 40 名工坊帶頭人,培訓繡娘 1500 人,直接間接帶動從業人員 15 萬人(次),累計實現消費收入 2 億元。
河北衡水內畫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自勇在論壇上提到,自己創建的衡水內畫非遺工坊,自 2019 年以來,共舉辦 10 期衡水內畫技藝傳承創新暨扶貧工坊培訓班,國家級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積極參與培訓指導,培訓學員 1560 人次,人均月增收約 2200 元。
論壇中的這場品牌對話由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俊華主持,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于鄉村,進行非遺的保護與傳承,讓非遺回歸鄉村地區是必然選擇。"
他認為,近年來,全國各地通過加強非遺工坊建設,帶動當地群眾學習非遺相關知識和技能,在生產實踐中推動當地非遺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效助力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有力推動了鄉村經濟社會發展。
" 非遺工坊將非遺傳承人、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非遺研究者、設計者,以及相關企業結合起來,共同搭建一個平臺。非遺工坊打造能與當代生活相結合的產品。非遺傳承人成為鄉村致富能手,帶動村民共同致富,也推動了項目傳承活力的提升,幫助當地群眾在就近就業的過程中增進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宋俊華說。 (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
【文末彩蛋】
源于廣州,面向全國,非遺品牌大會至今已連續舉辦四屆。
近年來,廣東持續推動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嶺南非遺不僅 " 活 " 了起來,更 " 火 " 了起來。
滑動指尖,請隨小人 " 走進 " 嶺南非遺精美手繪圖卷吧!
b ·
交互海報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欣怡 朱紹杰 吳依桐(實習生) 劉苗
來源 | 羊城晚報 · 羊城派
責編 | 李 力
校對 | 李紅雨
頭條 23-03-25
頭條 23-03-25
頭條 23-03-25
頭條 23-03-25
頭條 23-03-25
頭條 23-03-25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
頭條 2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