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樊巍 鄧孝慈】3月23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關于征集通過神舟系列載人飛船搭載航天育種實驗項目的機會公告》,公開征集航天育種實驗搭載項目。我國自1999年神舟一號飛行任務開始開展航天育種搭載實驗,目前已取得眾多科學研究與技術應用成果,助力國家種質資源創新和種業科技高質量發展。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迄今為止多種農作物品種在經過太空的“洗禮”后,產量明顯提升,多種航天育種農作物也已經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
經過太空“洗禮”,多種農作物產量明顯提升
(資料圖)
“目前通過航天育種育成的,在地面大面積推廣種植的作物種類有主糧作物和一些蔬菜作物,其中就包括水稻、小麥、玉米、辣椒、番茄以及牧草苜蓿、太空蓮等航天品種。”航天育種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趙輝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稱,許多航天育種農作物目前已經進行規模種植,例如從神舟十號載人飛船搭載的水稻種子中篩選鑒定出的種質材料在近5年間已育成“華航51號”“華航57號”“深兩優1978”“華航61號”“華航62號”“深兩優1578”“航5優1978”等近10個優質高產多抗的國審省審水稻新品種,實現了大面積推廣種植。
“我國小麥生產的平均畝產在400-600公斤左右,而在2013年神舟十號飛船上搭載的‘阜麥8號’小麥種子,經選育區試于2021年1月通過了安徽省品種審定,育成的航天小麥新品種——‘阜航麥1號’2021-2023年的種植面積將超過50萬畝,畝均產量達到800公斤以上。”趙輝稱。
此外,趙輝進一步介紹,神舟系列載人飛船搭載的蔬菜種子中選育出優良變異株系5000多個,育成了20多個航天系列辣椒、航天特色番茄等蔬菜新品種。航椒維生素C的含量比對照增加了20%,較當地主栽品種提早上市15天,產量得到顯著提高,農民經濟收益十分可觀。
而除了主糧作物和蔬菜,經過航天育種改良的林草花卉和中草藥種子產量也有較大提升。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通過神舟四號飛船搭載的千粒小麥種子育成了高產且綜合抗病能力極強的高產新品種“富麥2008”,抗小麥主要病害葉銹病、條銹病和紋枯病。在2010年河南其他小麥品種受到低溫凍害等不同程度的影響下,表現出極好的抗寒和抗病性,沒有出現倒伏、繼續穩產豐產。
而神舟三號飛船搭載的紫花苜蓿種子,受到空間環境誘變形成了多種突變體,經過選育獲得的粗蛋白含量提高3%的牧草新品種“中天1號”于2018年通過全國草品種審定。該品種以5葉為主,品種多葉率提高,是國外品種的5倍以上。干草產量增加,粗蛋白含量高,在我國東北和西北等地種植,生產出的牧草產量和品質均超過以往,形成了中國自有優質牧草品種的突破,成為我國農牧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中國空間站“種菜”為我國糧食安全發揮助力作用
于去年建成的中國空間站目前已步入應用和發展階段,目前正有大量的生物樣本通過航天搭載實驗項目實現了搭載,在軌飛行期間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下接受宇宙輻射獲得了空間誘變。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已經有許多實驗材料隨神舟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了地面,交付給科研育種單位的研發人員進行后續的地面種植篩選鑒定等種質資源的創新和新品種選育等工作。其中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搭載了一百多家單位的千余份作物種子、微生物菌種等航天育種材料。神舟十二號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則帶回了88家單位上千件(份)的作物種子和微生物菌種。
“目前無論在微生物菌種的實驗室檢測還是作物材料的試驗種植,均發現有重要的具有科研價值和應用潛力的突變株或突變系,如華南的水稻、四川的牧草、河南的棉花和內蒙古的蒙豆、藜麥、高粱、糜子等材料,以及用于林木育種的楓香、杉木、紅櫸等。”趙輝表示,部分經過檢測鑒定的農業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突變菌株經過檢測進入了中試的階段。這些寶貴的突變體將為我國農林種質資源創新奠定基礎,為我國的糧食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發揮助力作用。
多種太空農作物已走入尋常百姓家,太空作物的安全性完全無需擔心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航天育種在我國主糧作物中已育成240余個國審和省審品種,顯著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增產糧食約16億公斤,對國人飯碗裝中國糧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些航天育種品種不僅產量和品質得到了提高,也通過篩選農藝新性狀,優化了栽培技術、降低了農事成本,進而增加了農民收入,為其市場化鋪平了道路。
“如華南的航天水稻新品種可以采用直播的播種方式,省去了插秧工序,減輕了農民負擔而受到了農民的歡迎。航天育種不僅應用于主要糧食種質的資源創新,在蔬菜、水果、牧草、中草藥等品種的改良中也發揮了積極作用。”趙輝介紹稱,空間誘變大幅度提升上述材料的性狀和品質,也進一步拓展了其商業化用途。如航天辣椒除了作為食品供應市場的傳統品種,還育成了用于提取辣椒素或色素的深加工系列品種,打開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目前,無論是水稻、小麥等主糧作物,還是航天辣椒、航天番茄、航天茄子、航天瓜類、太空蓮等均已端上了百姓餐桌,受到了肯定和歡迎。隨著近年大量的育種材料被送入太空,未來會有更多攜帶有新性狀和新口味的新品種進入市場,豐富百姓生活。
對于航天育種改良作物的食用安全問題也是民眾關心的焦點問題之一,對此,趙輝表示,太空作物的安全性完全無需擔心。一是因為在空間誘變過程中不涉及外源或內源基因的導入,與傳統的物理輻射育種無異,航天育種產品是安全的;二是航天搭載的種子在航天器的保護下,所接受的輻射劑量要遠小于傳統輻射誘變的輻射劑量,航天育種的后代更不會具有輻射性,在技術上也是安全的,“中國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上的航天員都曾直接食用在太空種植收獲的生菜等,沒有任何食品安全問題,由此說明航天育種是不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的。”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3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
頭條 23-03-22